拍脑袋决策Vs科学决策
中国与欧美国家的文化存在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中国是高情境文化,而欧美国家是低情境文化。
高情境文化体现在语言上就是说话比较含蓄,喜欢含沙射影;体现在管理的过程中是决策大都以个人的主观判断为主,而缺少数据支持,甚至为了证明自己主观判断的正确性,不惜使用一些不完整的数据,以一些个案来推断全部,甚至会使用一些夸大或缩水的假数据;体现在管理的结果中,则以一些定性的描述为主,缺乏定量的分析,如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等等,以一大串文学性很强的形容词来描述结果。
而低情境文化则刚好相反,低情境文化体现在语言上,则是有一说一,不会转弯抹角,体现在行动上则是非常严格地以数据说话,而较少使用定性描述。
厨房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西方国家(包括日本在内)厨房里普遍使用天平、量具,他们使用盐、油都需要称一下或量一下,宁波有好几家专门生产厨房量具的企业,它们的产品普遍销往国外,国内则很少有客户。从厨房中可以看出西方人做事严谨,中国人则喜欢“毛估估”、“差不多”。
还有一个安装设备的例子,德国工程师会翻开说明书,按照说明书一步一步操作,中国工程师则会凭自己的判断安装,最后的结果是两者都能用,但一段时间后,中国工程师安装的设备就出问题了。
接受过系统的管理学教育的管理者都非常清楚,管理要追求可复制性,凭个人的智慧取得的成功,如果不能复制则无法形成管理的可持续性。企业在经营决策中,往往有一两个领头人具有超出一般人的判断能力,凡是能活下来的企业,说明其领头人的判断大致没有出错,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将企业的前途完全交给领头人做判断呢?事实上这是非常危险的。
首先,从统计学角度来说,不存在某个人的判断永远正确,那么仅仅以个人判断为决策依据,则会使企业的经营存在极大风险。
其次,即使某个人的判断成功率很高,那么其人之后呢?其人之下呢?这样也会使企业陷入一个潜在的风险。
巨人大厦项目的失败,很大原因上可以归因于其拍脑袋决策。
在企业发展顺利的时候,往往存在扩张欲望,然而在扩张过程中,仅仅凭个人的主观判断甚至是主观喜好则很容易将企业的命运交给个人。
建筑软件行业某企业在2007年之前虽然也遇到市场的坎坷,但发展一直相对比较顺利,然而在2007年,由于企业在扩张过程中没有经过详细的财务分析、市场分析,由于个人的喜好和判断而采取了冒进的措施,在产品策略以及经营策略上都通过个人判断来决策,导致其在2007年发展遇到了较大的挫折。
中国的中小企业经营者大部分注重于现实的、短期的财务表现,其一般缺乏足够的科学管理水平,因此还无法在认知上达到相应的水平,而大部分的本土MBA,则喜欢将德鲁克一类的管理思想作为其圣经,忽略了诸如价值工程、网络优化、决策数、统计分析等数学的管理工具。因此会出现将一两个个案无限放大的现象。更加注重说服技巧、注重辩论技巧而忽视了事实的本质。
如何突破高情境文化的束缚,形成一个注重事实本身、注重数据、注重科学决策的经营环境与文化,摆脱拍脑袋决策的误区,对管理者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