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文化点评 >南茶入晋”不是梦

南茶入晋”不是梦

2015-04-08 21:40 作者:瑶台望月 阅读量:7320 推荐2次 | 我要投稿

——“走进厚民晋茶·品味绿茶文化”系列报道

文·薛会兵(夏县作家协会秘书长)

山西自古不产茶!

“茶不过黄河,茶难入娘子关。”千百年来,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了这个定论。

1958年,中国农科院成立了一个“南茶北移”的课题组,当农科专家把茶树勉强移植到山东的日照、青岛时,就再无法突破北纬38°防线,最后只能固守山东向北感叹到:“中国茶叶无法突破北纬38°。”并把这一结论正式写进了教科书。

当专家们种茶再不能往北时,顺势来了个“东茶西移”,试图沿着北纬37°,向西而去,并在山东泰安获得了成功。再往西时,却遭遇到明显的大陆性气候阻碍,被迫于1978年终止在东经117°。至此,“南茶北移”中断。于是,东经117°和北纬38°被中国的茶学专家锁定为“茶叶种植生死线”。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又有人开始跃跃欲试,河南北部、陕西南部以及河北邯郸一些地方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山西介于东经110°——114°,北纬34°——40°之间,是一个夹峙在黄河中游峡谷和太行山之间的高原地带,外缘有连绵山脉环绕,因而难于受湿润海风气候的影响;同时,又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造访,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热多雨,由此形成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据《夏县志》记载:“1975年,夏县祁家河公社,曾经有人试验种植20亩茶叶,但终因气候、水土等各种原因,不了了之了。”

“南茶入晋”,那是一种南北方“地域差异、气候差异、环境差异”的异想天开,还有北方碱性土壤中的pH值,对于来自亚热带的娇贵树种同样是克星。

“南茶入晋”的梦,始终隔着千山万水,沉醉、诱惑、守望、念想在山西人心中,然而谁也不知梦圆在何年何月……

【“走进厚民晋茶·品味绿茶文化”系列报道之一】

茶之梦:始圆霍州七里峪

梦想是什么?

梦想不是虚幻,是努力,是努力创造活着的意义;梦想不是荒诞,是奋争,是决定从今天不再等候;梦想不是保守,而是行动,并愿意为此付出任何代价……

倘若能让南茶栽培突破黄河入晋,让山西的乃至更多的人喝到娘子关内新鲜细嫩的绿芽,那该是一个足以改写山西茶史的绿色神话,一场刷新中国茶史的绿色革命。有人在苦苦思索这个问题,有人决心离经叛道突破这种定论,有人似乎天不怕地不怕要奔赴于它……

山西到底适不适合种茶?这个问题现在来回答,显得极其容易。但在10余年前,谁也没有答案。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00年早春三月。新世纪,新千年,来自山东青岛的陈厚珉,在霍州七里峪搞旅游开发时,就已经开始触摸“南茶入晋”这根禁忌线了。陈厚珉坚信:山西无茶则已,有茶便是珍品。这是一个遭遇人间冷言嘲笑的心路历程,然而又是让世人惊讶感慨的奋斗历程。“唉,都快60岁的人了,还折腾个啥啊,养养神吧。”这是好心人的劝告。

当记者问陈先生为何会在山西移栽茶叶?他介绍说,我的老家就在北方著名的茶基地青岛的崂山,对种植茶叶非常熟悉。当我来到山西搞旅游开发时,发现霍州七里峪的小气候非常适合种茶叶,相信在此可以种出好茶。然后他又笑着说:“我这辈子,做梦也想不到年过半百竟然跟茶树较上劲了。”

飞瀑之所以能飞流直下,除了它有积累之外,就是因为它选准了一个突破口;滴水之所以能穿石,除了它能锲而不舍之外,就是因为它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种子之所以能茁壮成长,除了它有春雨的滋润,就是因为它有坚定的信心……

2002年,陈厚珉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试种。但一冬过后,茶苗全部冻死;2003年,不服输的他继续试种,但无情的严冬再次让他全军覆没;2004年,在专家的指导下,他将种茶的防寒措施和选择抗寒茶种一起上,终于有8%的茶苗熬过了寒冬;2005年初春,阳光灿烂,七里峪的30亩茶苗全部安然过冬,迎来了春色满园。从这一刻起,陈厚珉的名字被世人瞩目:山西成功种茶第一人!对于此小打小闹,他并不满足,又在临汾安泽、洪洞、古县、隰县等许多地方推广试种,宛若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他从古代的《茶经》延伸向现代《茶叶大典》和茶叶生物化学等著作,他涉猎了农业大学茶学系的全部教科书和相辅资料;同时,他对北方的气候、环境、土壤等相关资料加以深刻研究。他知道了只要生长映山红的山上,必然是酸性土壤或微酸性土壤,明白了只要找到酸性土、中性水、光照适宜,把温度控制在零下8摄氏度到38摄氏度就能种成茶树。他像侍弄月子里的孩子一样照顾着这些娇嫩的小茶苗,心随着茶苗的长势忽喜忽悲。

天道酬勤,经过三年的弛而不息、坚持不懈,奇迹终于出现了。一时间,“南茶入晋”成功消息在全国诸媒体铺开,更有众多茶客慕名前往七里峪品茗。由于初搞试验,产量少,没有喝到厚民晋茶的人只好提前向陈厚珉“挂单”,订好来年有约。当有人提议以其他知名品牌茶叶的名义全部收购晋茶时,他婉言谢绝了:“晋茶种植成功,无论在科研上,还是在社会和经济效益上,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应当属于山西。这一点是做人做事的底线和良心。”

晋茶的诞生,香蕴着晋善晋美的魅力传奇,慰藉了当年晋商“茶通天下、德通天下”的宏伟夙愿,丰满了山西人重情重义、敢闯敢为的性格禀赋,将“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的故事传唱得更远。

清乾隆二十年春,福建武夷山脚下一个叫下梅的村子,来了几个操着山西口音的客商。他们向当地人提出一个请求,要购买下梅村附近所有的荒山。当地人莫名其妙,便随口开了一个高得离谱的天价,本以为对方会知难而退。谁料想这些山西人竟然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并且当即从身上掏出了早已准备好的银票签字画押。几年之后,这些晋商以下梅村作为起点,终于艰难地开辟了一条伟大的茶叶贸易之路。那时的晋商或许想不到,若干年后山西可以自己种茶,茶叶生意可以做得更容易了。

《说文》与《易经》云:“晋者,进也。日出,万物进。”山西与茶结缘,并非一种意识的偶然,而是一种科学的必然,亦是一种观念的决然,更是一种责任的使然。

有人说,陈厚珉是山东人,并非山西人。古人云:“在世谁非客?还家即是乡。”也就是说,人在世间,谁不是客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的方向……

也正因如此,陈厚珉做着晋茶梦,甚至劝说女儿陈晓圆放弃自己的事业,与他一道为山西的茶而忙!正应了一句老话:献了青春献儿女……

【“走进厚民晋茶·品味绿茶文化”系列报道之二 】

茶之缘:相约夏县泗交山

缘分是什么?

《辞海》释曰:“因缘、机缘。”缘分,亦作缘份,是中国文化和佛教的一个抽象概念,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连结,是某种必然存在的相遇的机会和可能。通俗地讲,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遇到了合适的人和物。夏县者与茶,与陈厚珉的缘分,也许就是这样。

本是山东大汉,堂堂的七尺儿男,渤海之滨弄潮踏浪,商战中堪称一代枭雄,夏县和他原无几多关情。因为一片芽叶,因为一个茶之梦,齐鲁情未了呵,禹都情更浓。在他的眼里,这一方土地,应是茶最温暖的故乡……

夏县者,古有“嫘祖植桑养蚕”,今为“全国绿化先进县”。尤其是中条山的泗交腹地,更被誉为“华北天然高山植物园”,此间“青山无墨千秋画,流水带弦万古琴”。山西楹联高手大赛冠军得主张丹薇女士有诗云:“一带风光经雨新,山行深处隔嚣尘。幽园淡远接云气,佳茗清醇似主人。叩绿已怜香在袖,听泉更爱鸟为邻。诗怀从此萦芽梦,杖履还期岭上春。”当你徜徉于这方灵山秀水之中时,你会发现,一切的开始均因它的生机蓬勃……

2008年,经霍州籍原夏县县委副书记薛玉马热心推荐,陈厚珉将目光投向了热情好客的“绿色夏县”,投向了中华文明滥觞之源的中条山,投向了享有“天然氧吧”美誉的泗交河畔。经过实地多次考察,他发现这里是一个适宜大面积种茶并且能够种出原生态、高品质茶叶的好地方。

“现在南方茶还过剩呢,大力发展茶业有前景吗?”对于陈厚珉的梦想,一些业内人士持怀疑态度。但他却有自己的依据。他给意见迥异者耐心分析,南方茶叶虽然过剩,但过剩的是普通茶,真正上等的好茶还是供不应求。泗交绿茶绝不是普通的绿茶。北方茶和南方茶就像东北米和南方米一样,虽然北方产量低、种植成本高,但内在品质好,还是在市场上颇受青睐。

相遇了必然相惜,相知了定然相爱,茶之缘,如这般约定。2009年,他开始在泗交移苗试种茶叶;2010年试种了20余亩;至今茶园面积已发展到300余亩,明年计划发展600亩。10余年风雨茶路,他用爱编织襁褓,用心体验酸碱,用情把控温度,青丝飞暮雪,壮年成古稀,以“泰山石敢当”的精神,终将龙井、云福的种,天涵地育成“中条山上一精灵”!在陈厚珉的心里,有一个蓝图,就是使泗交山里的乡民们都能种上茶。俗话说:“一亩茶十亩田。”他对我们说道:“如果能把茶种到三万亩,不仅泗交山区的百姓可脱贫致富,还可以大大增加县财政收入。茶这个东西很特殊,夏县种三十万亩玉米不算个什么,如果种三万亩茶叶,就会在全国大有名气。”

从2002年到今天,陈厚珉种茶十余年,经历了无数磨难。如果我们抛开从茶经济、茶产业角度考量来换位思考,他仅仅给中条山披上了一片翠绿,已是功莫大焉、善莫大焉。一片茶叶,历经寒暑,荟萃山水;一种精神,磨难不屈,浴火重生。难怪有人开玩笑地对陈厚珉说道,不要说“南茶入晋”的历史意义,就是单单搞绿化,你也应该毫不惭愧地去拿一项生态贡献奖。

登上中条,借用风的抒情,轻轻撩开雾霭流岚,无垠的绿韵哟,顿时醉了眼帘。在那个泗水交汇的地方,有一坡坡翠绿翠绿的茶园。一位名叫厚珉的老人,正在播种希望的春天……

这番话决不是随便赞赏。因为人们知道,人类在渴望征服雾霾所表现出的急切和热情,足以舍得把赞誉颁发给一个历经十余年坚持不懈的种茶人。

厚民晋茶,给泗交秀美山水,添了一段诗意的传说;给泗交四季岁月,添了一抹翠绿的色彩。是陈厚珉,执着不悔,将三晋无茶的荒芜绘成了美丽;是陈厚珉,剑走偏锋,将泗交深山的茶梦写在了历史的高度:夏县从此有茶田!

中国诗词协会崔玉龙先生在《晋茶赋》中写道:“自古晋无茶,从兹始有之。破冰启旅者,齐鲁陈公也。斯人如其名,厚珉即厚民。自幼怀奇想,到老志弥坚。反弹琵琶,自信东作西成;造福百姓,敢教南茶北徙。斥巨资,耗心血,屡试屡败,屡败屡试,垂成霍山七里峪,终落夏县泗交山……国茗出新秀,茶史添华章。晋茶生,先生功;晋茶兴,山西荣。”

风从水上走过,留下粼粼波纹;骆驼从沙漠上走过,留下深深的脚印;哨鸽从天空飞过,留下串串欢韵;岁月从树林穿过,留下圈圈年轮。朋友,我们从人生的舞台走过,将会给社会留下些什么?

【“走进厚民晋茶·品味绿茶文化”系列报道之三 】

茶之情:科学管理富民生

“鸟语花香似画廊,满山葱绿浴春光。歌声伴着指尖舞,一缕春光一瓣香。”

当我们真实地站在泗交茶园,竟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这味茶,终于从《诗经》中走来,从侬侬软语的江南走来,穿过魏晋风骨,走过唐宋风云,越过明清烟雨,落户泗交这座深山里。潇潇谷雨中的它,苍翠如初,摇曳生姿。这就是我心心念念期许已久的茶?

谷雨润春,唤醒了沉睡在三月里的茶园。在泗交茶园,我们看到绿油油的茶树,枝头尽是小巧玲珑的翠芽。茶园已经到了采摘期,茶农们正在忙着采茶,轻快的动作,娴熟的技法,春天在她们的手上不停地跳跃!眼前一幅“人勤春早”的生态画卷!一位茶农告诉我们:“过去,这些山坡地都种些土豆呀玉米之类的农作物,收益太低,往往入不敷出,还抵不上几两茶叶呢。现在种上茶叶,日子好多了……”他言语中透着兴奋。

山巅俯瞰,视野宽畅,远山舒缓的线条,宛若祖辈面向黄土背朝天的身影,恰如一代代人耕耘日月弓起的脊梁,一头挑着油盐酱醋与孩子的书包,一头挑着渴求幸福生活的沉甸甸梦想。

茶香深山,涵养民生。这对于夏县、对于当地老百姓来说都是一个好项目、好消息。正是由于群众看到了茶叶种植给自己和家庭带来的致富希望,因而,纷纷自愿主动将土地流转给厚民公司,实现了公司与村民的良性互动、互利双赢。于是,一片,又一片的茶园,绿波吟风;一坡,又一坡的青山,飞扬着附近村庄采茶人勤劳致富的歌……

目前,厚民晋茶公司,积极响应当地政府提出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要求,正在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的发展思路,积极适应市场发展新常态,增强产业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打造“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现代茶叶产业示范区,正在努力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高品质绿茶生产基地”。

公司采取的是“公司+农户+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让土地流转,让农民变身,让茶园成为公司和当地群众的共同“蛋糕”,形成良性互动,人我双赢。即由当地群众自愿将土地承包给公司,由公司技术指导,集中管理,统一经营,种植茶叶。而当地老乡则由公司返聘回来,到厚民茶场打工挣钱。这样,当地老百姓除了土地承包收入外,每人每月还可以得到打工收入,实现了就地打工、就近挣钱,离土不离乡,收入更高更有保障。

茶叶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包含着丰富的附加值,具备社会、经济、生态等多重效益,其经济效益是传统农业产值的20多倍。下一步,公司将坚持“三个突出”的茶叶经营策略:一是在扩张茶叶基地上取得新突破,努力打造优势茶叶产业带。以王家河大涧口村为中心,建设多个茶叶专业村;二是突出品牌建设,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树品牌,组织开展专家品茶、会务赠茶、举办晋茶文化节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厚民晋茶的宣传力度,在打造中国知名品牌上取得新突破;三是突出市场营销,在搞活茶叶流通上取得新突破。构建市场营销网络,针对不同的消费主体,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完善茶叶营销业态,全方位、多形式拓展茶叶市场。此时的陈厚珉一心考虑把茶树多引一些上中条山,为秀美泗交再添“生态树”,为贫困乡民多栽“摇钱树”。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尤其是好事多磨。起初村民们思想上有各种顾虑,认为种茶是南方的事,说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虽不能说生活多富裕,但也饿不着肚子。这时第一个站出来的是韩宏存,他是村里当过兵见过世面,几年前从县广播电视局退休回村的老职工,他结合自家实际通过算帐对比,肺腑之言和不妨试一试的坚定决心,取得了大家的信任。在召开的村民会议上,他和村支书王根月带头签了土地流转合同。在他们的带动下,一天之内,二十余份合同签订完毕……

开弓没有回头箭。谈起厚民晋茶的未来,陈厚珉说:“搞农业科技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老百姓饭碗里得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如果一项成果不能真正造福于民,而是用来评奖得名次的,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荣誉面前,他首先想到的是山区面貌的改观和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这该是怎样的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啊!有联为赞:“崇德厚民,流溢东方神韵;晓岚暮雨,氤氲北国茶园。”

几年来,市、县、乡三级干部心系茶园发展,留下了许多感人佳话。运城市纪检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赵玉明在该村扶贫,当他得知茶田浇水难的问题后,立即协调有关部门解决了畜水池建设资金,使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瞬间化为了滋润茶叶生长的滴滴甘霖。市直有关方面领导凡是接触到这个农业项目的,都给予了真情呵护与支持。“千里姻缘一线牵”,为了晋茶这只“金凤凰”能够落户泗交,原夏县县委副书记薛玉马可谓是三顾茅庐、礼贤下士,终使“南国佳丽”与“泗交山水”,喜结良缘,鸾凤和鸣。而今,他人虽已调离夏县,却心在夏县,情在茶园……泗交镇先后换过三届领导,都把发展茶叶当做一件大事来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以贯之谋发展……

现任泗交镇党委书记樊艺兵,更是对此厚爱有加,他四下筹资200多万,特意为茶园铺就十几公里的水泥路,并深情地对我们说:“茶产业已经成为泗交的一大主导产业、富民产业。政府为此采取扶持政策非常值得。不久的一天,方圆百华里的泗交,都会变成长满茶树的茶山!到时候,这山上到处是绿色的金子,是上天赐予的‘金不换’啊!”他又自信满满地对我们说:“过去泗交有秀美山水,有人文古迹,有漂流项目,现在又有了高品质的茶园。厚民茶园交通条件便利,文化底蕴深厚,是泗交生态旅游的新亮点。今后我们将遵循‘生态立镇、特色兴镇、产业强镇、旅游活镇’的发展思路,强化‘北方最大茶叶基地’的发展定位,协调各方、统筹运作,多点支撑、齐头并进,把泗交镇打造成‘中国北方最具绿色竞争力的旅游名镇’。”

尹复兴先生诗赞:“泗交幽静赛崂山,半坡芳茗露华鲜,天地瑞气润碧透,厚民茶场起宏图,春暖枝头采萌芽,茶香高山云雾质,瑶池玉液献晋友,山西从此有茶乡,忆往昔,辗转峥嵘岁月稠,看今朝,吾辈筹划结硕果,中国茶史开篇章。”

【“走进厚民晋茶·品味绿茶文化”系列报道之四】

茶之品:内蕴绿色与健康

茶是什么呢?有人说是“人在草木间”;有人说是“人生之百态”……一个茶字,义深深,情切切,启人浮想翩翩,思绪悠悠。

草木一秋,人生一世。我们每个人都在酿制一杯人生之茶,是清茶,还是浓茶;是甜茶,抑或苦茶……全在是否存有善之念和爱之心罢了!一个人只有使自己美,才有资格去接近美、追求美。好茶流韵,好人流芳。此时的陈厚珉与女儿陈晓圆,宛若这条山深处碧翠丛生的茶树,蓬勃着“品优、色鲜、味醇、韵丰”的人生姿态,快乐着自己的快乐,幸福着他人的幸福……

茶叶在霍州试种成功后,陈厚珉先生给其起了一个情真意切、饱含希望的名字——厚民晋茶,寓意山西产的茶叶要造福山西人民。当厚民晋茶在泗交大面积推广后,陈厚珉又为它起了个诗意的名字“泗交绿”。俗语讲,赐子千财莫如一个好名,泗交绿的确与这俗语同辙。她如同出生在一个儒雅之家的闺秀,既有雅号“厚民晋茶”注册于中国茶协名录,又有昵称“泗交绿”传颂在坊间巷尾。

苏轼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泗交绿”,该是怎样的一个佳人?为了求证自己茶叶的品质,从试种成功的那一刻起,他便先后多次上太原、进北京,拜专家、访名人,请权威人士品尝,让资质机构鉴定。通过多年的比较、多次的鉴定、多名专家的品鉴,权威机构和专家认定:陈厚珉先生选取的龙井43号与云福7号的杂交品种培育出的绿茶——“厚民晋茶·泗交绿”,与其他茶叶相比,有四大特点和优势。

产地“优”:茶的产地泗交平均海拔1200米,适宜种茶;远离现代工业侵袭,空气中富含负氧离子,有“天然氧吧”之称;土壤植被丰富,不含铅汞,无历史化肥、农药残留污染;水源涵养充足,水质优良;茶叶种植过程中,不施化肥,不用农药,产出的茶叶是无公害天然有机食品。

品质“高”:泗交山区空气湿度高,昼夜温差大,全年无霜期短,茶叶生长期长。因而,他们培植的是抗寒抗旱的灌木型茶叶,产量少而精,营养全在这一季茶叶上。

营养“全”:“泗交绿”是不经过发酵的茶,保持着生叶的鲜绿度和茶叶所含的全部营养,其主要营养成分比一般绿茶高出二倍以上。

叶片“鲜”:“泗交绿”茶叶叶片厚实,略弯曲,光泽细紧,锋苗显露。冲泡后汤青叶绿,茶气沁人心脾,入口鲜爽,回味甘甜,有自然板栗香味。每杯可冲五泡,五泡之后,叶片仍保持鲜嫩,可以咀嚼吞食,以充分利用茶中的营养物质。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谈到茶园的选址和茶叶采摘的标准:“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即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在向阳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叶绿反卷的为好,叶面平展的次之。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而泗交茶的选址和采摘标准正是严格遵循了这一点。

恰如《晋茶赋》中描写的那样:“……厚民晋茶,禀受四水交汇之钟灵,吮吸天地人和之精华,萌深山而成正果,临三界而惊世俗。本是龙井云福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生烂石砾壤,有阳崖荫林。叶多紫,翠边微卷似半眠;芽如笋,尖角直挺泛墨绿绿。味甘鲜而源远,富锌硒而倍罕。享三泡魂犹在,香气四溢味甘长。可谓上党人参世瞩目,河东黄土佳茗香……”( 茗香”文章阅

这一切坚定了陈厚珉对自己膝下宝贝的自信,他在《沁园春·晋茶》中深情地写道:“惜金牌龙井,名高价贵;陈年普洱楼阁珍藏。一代天骄,武夷红袍,稀缺难于酬民众。俱往矣,喜后来居上,晋茶称强。”

晋茶,无需刻意雕饰,无需厚施粉黛,以“晋”字为姓氏,以“厚民”为名号,以“绿色”为情怀,以“健康”为茶心,浸润三晋5000年的文化清泉,终于跻身于中国茶文化秀妍繁茂的芳草园。

中华诗词学会杨明丽女士有诗为赞:“佳人有幸禹都藏,款步轻罗碧玉妆。采撷条山灵秀气,融收泗水暖馨阳。盈盈笑意迎宾客,淡淡情怀泽民生。踏破铁鞋何处觅,晋茶一盏满庭芳。”

如果把“厚民晋茶·泗交绿”看作是一种经济作物,它正不断地增加着地方和茶农们的收入;如果把它看作一种健康时尚的饮料,它正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式和理念;如果把它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已深深融入了山西人的血管末梢和性格禀赋当中了。

英国人将茶称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法国人视茶为“最浪漫、最温柔、最富有诗意的饮品”;日本人视茶为“万寿之药”,是“原子时代的饮料”,据说二战中美国的原子弹在日本爆炸时,许多生还者就是因为经常饮用绿茶和食用金枪鱼,从而具有了一定的抗核辐射的能力。韩国虽是种茶小国,但对宣传饮茶却是大张旗鼓,并不惜从国外进口茶叶。美国长期以来并不是茶叶消费大国,但据报道,这两年来美国家庭的茶叶消费量增长20%,有一半的美国家庭进入饮茶行列。目前,全世界有160多个国家有饮茶习惯……

厚民晋茶,乃是厚德载物的生态佳茗,福泽苍生的健康知音,礼仪天下的山西名片,和通世界的文化使者!

【“走进厚民晋茶·品味绿茶文化”系列报道之五】

茶之季:唯有谷雨正当时

春到谷雨,喝茶养生正当时。

有联赞曰:“诗写梅花月, 茶煎谷雨春。”民谚曰: “谷雨谷雨,采茶对雨。”明代深谙茶理的许次纾在所撰的《茶疏》中谈到了采茶的时节:“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这一点,对于地处北国的厚民茶园来说,最为合适不过了。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诗云:“轻雷何好事,惊起雨前芽。”静谧在茶园里的茶树,厚蓄了漫长冬季的营养,吮吸谷雨滋润,期待绽放一场春之花事,萌动的茶蕊依次苏醒,娇羞的茶瓣次第舒眉,宛若丛丛绿色的云朵,空气中也流淌着一股浓馥的生命气息……

谷雨茶,坊间也称之为谷雨尖,以其色泽、香气、口感,被视为茶中之珍品。最受品茗人追捧的便是谷雨茶独特的“旗枪”、“雀舌”了。一芽一叶的茶泡在杯中像展开的旌旗,被称之为“旗枪”;一芽两叶的则像鸟雀的舌头,故称之为“雀舌”。一位名叫阿尔贝蒂的西班牙诗人,第一次喝到了中国谷雨茶,青绿的茶水比他的爱情更加纯粹,甚至让他忘记了心爱的姑娘,这位诗人抬头望着西班牙的月亮,可是低头写下的却是这“旗枪”和“雀舌”了……

在这最美的人间四月天,泡一壶谷雨尖,品一杯泗交绿,便可以尽揽春色,将万绿萌动的青山全身受用。新绿,嫩芽,在杯中舒展,炫舞,茶香在碧绿的恣意伸展中一缕缕溢出。一种熟炒板栗的清香扑鼻而来。深深地嗅一下,那是太阳的味儿,山泉的味儿,闲云的味儿,白露的味儿。它的味道亦如它的名字,质朴自然清新。闻之品之,宛若咀嚼佳蔬,味蕾润春。让你在瞬间体会到天地间刚刚苏醒的那份清明与和畅,如同重新回到山峦上、峰谷尖,回到一丛丛的茶树上,回到沾满露水的清晨,回到若有若无的薄雾里……这样的茶当是郦道元的水经之注,是庄周梦蝶的管弦丝竹,是唐诗宋词的音韵魂魄,是儒禅远世的清心薄欲了。

茶,嘉“木”者,以“锅炒杀青”,属“金”;煮茶用“火”;冲泡用“水”;以陶或瓷盛之,属“土”。一茶中“金木水火土”皆在,阴阳五行兼容。故饮谷雨茶,最能以茶驱腥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神农本草》中记载:“久服安心益气,轻身不老。”与陆羽忘年交的皎然在题为《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诗中写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寰宇。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从古至今,诗人对谷雨茶的褒扬多姿多彩,用春风之笔蘸着鲜艳茶露……宋·黄庭坚:“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元·元好问:“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明·文徵明:“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吹雪试新茶。”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写到谷雨春茶:“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厚民晋茶·泗交绿”,在这泗交深山里,它要熬过一个霜降露白的秋天,一个白雪纷飞的冬天,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才能等来采摘的季节。三个季节的慢慢酝酿,才换来一季的精华。它和日月做了知己,和砂砾共了梦想,终于将生命舞成了绝美的风景,将流年风雨沉淀为味蕾馨香。生于此的茶,我觉得它如梅,携一世孤独,沐一身清风,不染凡间烟火,不沾俗世尘埃,只带纯粹与天然。它就是这古老深山里的一味菩提,就是这红尘岁月中的一剪清闲……

传统的制茶工艺已经远去,现在机械化作业,却是另一番情景。制茶车间工人有序操作,从摊放、杀青、烘焙到摊凉、精制、包装,每一道工序都那么的科学、那么的严谨、那么的循规。得雨露的造化,积工艺的精湛,让我们明白了这谷雨茶的香醇和芬芳。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写道:“手令时盥,爪可净剔。”这无疑是古代对茶艺的卫生要求。茶长深山野岭,集天地之灵气,汲雨露的精华,风涤雾洗,远离纤尘。因此对采茶、制茶、冲饮有一套严格的讲究,女性尤其是年青女性有爱干净的天性,所以从采茶人到服务员到茶艺师,清一色年轻姑娘,大都是漂亮闺秀。可谓青山绿水缀俊秀,天人合一美不休。

夏县作协副主席景丽娟女士在《厚民晋茶》诗中写道:“……这可爱的泗交绿,是浸着书香的晋茶的乳名,是老先生膝下的宝贝、如意、家珍、碧玉,和心中期许了许久的精神山水……”

杨淑萍女士,家在泗交镇曹家庄,现为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当老家的亲人给她捎去家乡的绿茶时,当她品着这飘香的泗交谷雨茶,她在日记里写到:“这故乡的茶,让我看到了泗交的春天,看到了满山的绿色和门前的那条蜿蜒小河,看到了故乡的那轮圆圆的月亮……”

一壶之容,大矣;一壶之味,醇矣;一壶之韵,久矣。

且将新火试新茶,品一杯“泗交绿”吧!听着催生百谷、泽润大地的雨声,看茶烟聚散,细品心中的宁静致远。恰如当代作家苏叔阳所言:“饮一口这暖暖的谷雨茶,就像整个春天就在自己的身边,身体卸下了冬天所有的寒冷和沉重……”

【走进厚民晋茶·品味绿茶文化系列报道之六】

茶之艺,叶水相融总关情

天生万物,都有它最精妙之处。

茶是拜天地所赐,沐山水钟情,应该更具独特神韵了。有联云:“茶道万年,何曾识得神农面;茗香千古,几度感知陆羽心。”

“三分解渴七分品”,关于茶之艺,《红楼梦》妙玉有句话:“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陆羽更是在《茶经》首介品饮艺术,为择茶、选水、列具、煮茗、品饮的过程,注入了美学元素,完成了从解渴式的粗放型饮法,向细煎慢品的品饮型饮法的过渡。也正是这种细煎慢品的品饮形态,使饮茶成为一种十分优雅的生活,一种富于文化意味的享受,成为一种人生百态的感悟。

春风和煦,四野花开。于晋茶茗苑,但煮新茶。无喧嚣之车马,亦无俗事之烦恼。泉石为乐,雀鸟相伴,纵使神仙也不过如此。

厚民茶庄,有一位姑娘,轻轻地叩门,款款地走进,她小心为每一位客人,奉茶、续水。颦笑间,完美展示传统精道的茶之艺……

第一道:焚香除妄念

古人如是云:“茶须静品,香能通灵。”端坐后,一支檀香袅袅生香,一路鞍马劳顿的心,渐趋平静下来。终以空明虚静之心,去体悟这“泗交绿”中所蕴含的大自然的情语。

第二道:冰心去凡尘

茶是至清至洁,天涵地育的灵物,泡茶要求所用的器皿也必须至清至洁。“冰心去凡尘”即用开水再烫洗一遍本来就是干净的玻璃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洁,一尘不染,以表示对各位的崇敬之心。

第三道:玉壶生云烟

泗交绿属于芽茶类,因为茶芽细嫩,若用滚烫的开水直接冲泡,会破坏维生素并造成熟汤失味,所以只能用80℃左右的开水,在烫洗了茶杯之后,我们不用盖上壶盖,而是敞着壶,让壶中的开水随着水汽的蒸发而自然降温。请看这壶口蒸汽氤氲,所以这道程序称之“玉壶生云烟”。

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就是指用这样沸度的水冲茶最好了。《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

第四道:清宫迎佳人

苏东坡有诗云:“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他把优质的茶比喻成让人一见倾心的绝代佳人。“泗交绿”有“四佳”:形美、色艳、香浓、味醇。“清宫迎佳人”即用茶导把茶叶投入冰清玉洁的玻璃杯中。

第五道:甘露润莲心

好的绿茶外观嫩如莲心,清代乾隆皇帝把茶叶称为“润心莲”。“甘露润莲心”即向杯中注入少许热水,起到润茶的作用。《茶经》曰:“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在厚民茶庄,泡茶的水,自然是鲜美甘甜的泗交山泉了。

第六道:凤凰三点头

冲泡绿茶也讲究高冲水,水只宜注到七分满,留下三分装情。在冲水时有节奏的三起三落,好比是凤凰在向嘉宾再三点头致意。这也是所谓的“高冲低洒”。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挥发,由于茶精迅速挥发,单宁则来不及溶解,所以茶叶才不会有涩滞。

第七道:碧玉沉清江

冲入热水后,绿茶先是浮在水面,而后慢慢的沉入杯底,我们称之为“碧玉沉清江”。 碧绿的茶芽,碧绿的茶水,在杯中如绿云翻滚,氤氲的蒸汽使得茶香四溢,清香袭人。

第八道:观音捧玉瓶

现在我们将冲泡好的茶敬奉给大家,称为“观音捧玉瓶”。佛教故事中讲,观音菩萨常捧一个白玉净瓶,净瓶中的甘露可消灾祛病,救苦救难。借助这道程序祝在座的各位好人一生平安。

第九道:春波展旗枪

这道程序是绿茶茶艺的特色程序。请大家仔细观察杯中的茶芽,一芽一叶的称为“旗枪”,一芽两叶的称为“雀舌”,直直的茶芽称为“针”,弯曲的称为“眉”,卷曲的茶芽称为“螺”。大家还可以轻轻的摇晃一下茶杯,杯中的茶芽随波晃动好象有生命的绿精灵在舞蹈,十分生动有趣。

第十道:慧心悟茶香

绿茶的茶香清幽淡雅,它不像红茶那样浓艳醇厚,也不像乌龙茶那样茶韵醉人,必须用心灵去感悟,才能闻得到绿茶那种春天的气息,以及清纯悠远,难以言传的生命之香。

浓浓的诗情画意中,我们端起茶杯,这杯中茶,十分小巧,扁扁的,尖尖的,鲜鲜的,活像鸟雀的舌尖,那一片片雀舌晃悠晃悠,沉到杯底,根根竖起,像刚刚破土的笋尖,煞是诱人。风从窗口徐来,是“挑担茶叶上北京”悠悠摇回的春风?是“青青茶园一幅画,迷人画卷天边挂”的旋律?是“同志哥,请喝一杯茶”的热情?

再回首,冲茶姑娘轻盈的体态,如一朵荷花,游动在古香古色的诗画中。她微微的气息,感染着每一位客人。大家细细品味,是泗交绿浸润了她的体香,还是她的体香传递了泗交绿的气韵?有人好奇地问,她便友善地答。她的名字叫芙蓉,出生在王家河,长大在蜘蛛岭。就如我们一样,皆是这“泗交绿”的有缘人……

【“走进厚民晋茶·品味绿茶文化”系列报道之七】

茶之香:“古中国”的新标识

1988年全国高考试卷中,曾有一道这样的考题:“中国”一词最早指哪个地区?答案:山西西南部。

这里就是大河之东——山西运城地区!

自古以来,黄河被华夏儿女称为母亲河。母亲河到了河东地区,拐了一个弯。通过地图我们可以看出,黄河拐弯的形状宛若母亲的乳房,乳房所在的地方必然是母亲温暖的怀抱。黄河水则像乳汁一样,哺育着儿女繁衍生息,哺育着中华文明的故事……

在“古中国”这块神奇的地方,我们的祖先以衣食住行的发源,奠定了物质文明的基石,以琴诗书画的发源擎起了精神文明的旗帜。诸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嫘祖养蚕、后稷稼穑、尧王访贤、舜耕历山、禹凿龙门、羿射九日……等与人类发展和农耕文明有关的传说,均发生在河东大地上。

夏县者,古称“禹都安邑”,被誉为“华夏第一都”。公元前2070年为禹元年,国号为“夏”。据考证夏王朝的疆域: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沿黄河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北至河北省南部,东至安徽、江苏、浙江三省的部分地区,南至湖北省境内。“安邑”的来历乃是“洪水既平,民始安居”之意。这里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城邑。《安邑县志》载:“安邑古称禹都,殆因洪水既平,民始安居,因以为名,纪禹之功,实乃奠定山河之嘉称也。”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夏县县城迁至古安邑东7.5公里处,更名为夏,这是夏县得名之始,之后的1500多年间到今天,县名未改,县城所在地未改。

有词为赞:“滚滚长江东去,滔滔黄河奔腾;大禹治水建奇功,中国王朝诞生。莫道创业艰辛,只缘天道无情;几度兴衰王侯梦,铸就华夏文明。”夏县者,在“古中国”昂首演进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节点和章节。

夏县籍已故作家柴勇在《夏县赋》中写道:“伟哉夏县!中国源头,华夏摇篮。远古文明之先河,龙脉发祥之根源。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通九道,陂降泽,度九山,开九曲黄河,通江淮湖汉,拓良田沃土,民乐业居安。舜禅让王位,禹继贤立国,夏王朝在此开天辟地,禹王城在此拔地而建,以公心而布天下,推贤能而成伟业,画九州,铸九鼎,开君临天下,创夏历纪年,延绵四百余年。春秋鏖战,三国分晋,魏国定都于此,长达六十九年。秦汉两代,河东郡在此建立,长达六百五十年。经宋风元雨,度明雪清霜,历风云突变,沐血火狼烟。江河流地,日月经天,史脉淙淙,岁月悠悠,唯我夏县敢称天下第一都,唯我夏县敢言中华发祥地……”

那些深埋于地表的古迹,风雨沧桑的遗址,瑰丽神奇的传说,魅力四射的名胜,皆是中华文明美轮美奂的符号,物华天宝的印证,钟灵毓秀的咏叹,高悬史空的档案。诸如:嫘祖养蚕、大禹治水、仪狄酿酒、忠义介子推、卫夫人传书、温公著通鉴……

在地球上的许多国度,都发生过文明的“颠覆”;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发生过遗传的“断裂”。 “古中国”没有,“古禹都”没有,而今又肩负着“旧邦新命”,陈公种茶,托起“南茶入晋”的梦,擎起中国茶文化的“传世宝鼎”,融入了河东人文群英谱,为“古中国”再添新标识,再赋歌一曲。

中国书协会员、运城书协副主席卫天亮先生说:“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假如从神农时代算起,已有四五千年的悠悠岁月;假如从陆羽撰写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算起,也有一千多年的漫长时光。五千年文明孕育的茶文化,如同生命中分秒不离的空气,是我们的民族特质和精神标识,是我们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的“根”和“魂”。说到底,中国的茶,就是中华文明的管中窥豹。今天,陈厚珉先生返本开新,为“古中国”文化再添新丁,犹如火苗一样,点燃我们守望故土文化的情怀,我认为每一位运城人都应该为此感到幸福和自豪,更应为此推波助澜。”

夏县作协副主席陈浩龙先生,激情吟诵《唱给厚民晋茶的歌》:“你是龙井云福的种,原本生在南国,长在余杭,几百年都依恋着滚滚长江。改革的春风,把你从古老的世俗中吹醒,乘着梦的翅膀,越过大海,别离爹娘,带着殷殷的期冀,栖息黄河黄、黄土黄……这里山高水长,这里层峦叠嶂。这里的太阳比哪儿都红,这里的空气比哪儿都清,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啊,是我可亲可爱的第二故乡……”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打开了筑梦空间。

1926年,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先生一行来到夏县西阴村,当手中的洛阳铲对话西阴的土地时,就注定了这是个昂着胸襟值得纪念的时刻。半颗人工割裂的蚕茧,向世界宣告:这里是嫘祖养蚕故事发祥地,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起源。2006年,联合国新丝绸之路明珠城市评选,把运城的申报主题定为“嫘祖情”,主题词为:“西阴嫘祖养蚕,华夏丝绸摇篮。”

“南茶入晋”,进来的不仅仅是飘香的茶叶,更是一种包容的心态,开放的勇气,改革的信念,追梦的胆略。作为“丝绸之路”原点的古中国、古河东、古禹都,“南茶归来兮”,并将再一次踏上激情追梦的新征程……

其他人在看啥

    《南茶入晋”不是梦》的评论 (共 2 条)

    • 瑶台望月:写的不错,推荐阅读!
    • 瑶台望月:写的不错,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