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文化点评 >唐诗宋词发展的几个阶段(康有山)

唐诗宋词发展的几个阶段(康有山)

2015-05-10 06:10 作者:石炎 阅读量:240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唐宋时期,是我国的诗词发展的高峰。各种流派、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诗词文赋,竟相展现着自己的光辉。无数名家巨擘的文学艺术创作,都展现出了辉煌灿烂的光辉。纵使唐宋之前的文学艺术创作,无论谁,在创作过程中,都无不表现出典型性格、典型的思想,典型的的生活侧面、典型的精神状态。在唐诗宋词中亦无不如此。当然,他们中间的每个人,都有着主导的思想,但在主导思想之中,又交织着多种生活情趣、、反映着他们的思维形式、表现着他们的好恶及主张。

从楚辞开始,楚辞的最伟大的诗人当然就是屈原。在屈原的《楚辞》中,他的眷恋故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始终和对奸佞误国、小人猖獗,而自己爱国无处、报国无门的壮志难酬的思想激烈地斗争着。在《思美人》中对家乡的眷恋和在《怀沙》中的绝望的斗争之中,痛苦和艰难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他最后所选择的怀抱巨石,投赴汨罗的悲壮结局,是他无奈的选择。他也曾在汨罗江边听见过渔夫“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提醒”,但他到底没有与“举世浑浊”与“举世皆醉”同流合污。最后,他怀抱巨石,投水汨罗,以死和权奸小人抗争,表现了他不屈的气节。可以说,屈原是我国在先秦时代少有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和伟大诗人集于一身的伟大人物之一。

两汉时期,文学创作是以“赋”为主。“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其主要性质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赋的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它最早大约产生在战国后期,在接受了纵横家游说之辞及楚辞的巨大影响之后,到了汉代,“赋”瓜熟蒂落,达到了鼎盛时期。汉以后虽然仍有所发展,出现了六朝的骈赋、唐代的律赋和宋代以来的文赋,也不乏名篇,但就总体成就来说仍首推汉赋。汉赋的代表人物很多。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汉赋四大家,一般是指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古代文学的组成形式——-汉赋,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毫无疑问,楚辞、汉赋、及至先前的诗经和后来的乐府诗,都是唐诗宋词的基础。

及至汉末,诗歌的创作逐渐代替了汉赋。出现了古体诗,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左思、傅玄、王粲、阮藉、嵇康、蔡琰、三曹父子等人。其中尤以魏武帝曹操为突出。

曹操在文学上的地位,也就是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可以和他在政治上的成就并驾齐驱,是影响一代文风的代表性人物。

曹操的典型性格是雄才大略、刚毅、强势、不屈、进取,然而也有他的残忍、狐疑、悦色、跋扈的一面。

曹操的诗作,当以他的《短歌行》为代表作。在这首诗里,既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和远大抱负,也反映出了他图谋作为的雄心壮志,也含有及时行乐、人生苦短、无可奈何的复杂情绪。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首诗,是他在赤壁大战之前,在《宴长江横朔赋诗》时之作。此时的曹操,既有踌躇满志、不可一世的心态,又有一种天下英雄“唯我一曹”的自豪之情。同时,曹操又有,”取江东,当迎二乔,置于铜雀台上“的御美之心。也就是在这次宴会上,他一朔刺杀了大臣刘馥,然后佯装醉酒,说明他的性格的不确定性。

这首诗的主基调,是他求贤若渴的思想的表述。有人说,这是汉高祖的《大风歌》的翻版,是招揽天下英雄豪杰的政治宣言。从他对徐庶、关羽等人物的态度看,曹操对英雄豪杰,常怀爱惜之心。在《三国演义》中,连吕布这样的人,他都有欲取之为我所用的意思。是当时刘备提醒他:“君侯难道忘记了丁建阳、董卓之事乎?”,才提醒了他。对这件事,他既有“忧思”欲用“杜康”解忧的苦闷,又有“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的自信。他知道人生苦短,,有着对于建功立业的急迫感,又有,赢得嘉宾,而“鼓瑟吹笙”的自信。他对“青青子衿”的贤才,期待似渴,又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山海胸怀,可见他的纳士之心是何等强烈。他把周公奉为楷模,以“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自励。也正是这样的雄才大略的心胸,奋发图强的行为,坚定不移的信念,才使他“猛将如云、谋臣如雨”才成就了他的大业。

曹操还有两首诗,是很能表达他的思想性格的。那就是《观沧海》和《龟虽寿》。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他在东征三郡乌桓时的诗作,集中表现的是他在东临碣石,看到大海的磅礴气势,所激发的豪情壮志。坚定了他必胜的信心。在他看来,水浪澹澹的大海、巍峨耸峙的山岛、丛生的树木、丰茂的百草、萧瑟的秋风、涌起的洪波,以及若从海中跃起的日月,灿烂的星汉,都是他纵横四海、驰骋八荒的寄予。可见他气势的豪迈,志向的高远。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尽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他的暮年之作,这首诗,充分的表现了他对人生、对生死、对事业的态度。表现了他对暮年、对生死的乐观态度。更充分的表现了他的宽阔乐观的胸怀。作为诗人,反映了他的多重性格。前四句,是说多么长寿的生命,总有一天会老朽、死亡。驰骋千里的骏马,即使老得卧在槽头,仍有千里之心;有抱负的豪杰之士,即使到了晚年,谋求作为的雄心壮志,也仍然没有失去。他懂得,养怡身体,可以长寿。我荣幸极了,我的高歌是为了表达我的志向。文如其人,从曹操的诗中可以看出他的气质和性格。

文人诗词,到了六朝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以何晏为代表的玄言诗,以郭璞为代表的游仙诗,以陶潜为代表的田园诗,以沈约为代表的悼亡诗,都有了蓬勃的发展。以沈约、徐陵、庾信、颜延之等人所提倡的宫体诗,渐渐向对偶、律声方向发展,到鲍照、陶潜,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加之钟嵘在《诗品》中的归纳总结,诗歌的创作初步形成了唐诗的雏形。

初唐,卢照邻、杨炯,王勃,骆宾王“初唐四杰”等,在六朝的基础上,基本上确立了唐诗的风格、形体,及至陈子昂,唐诗被彻底推出。

中唐时期,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风格、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风格的诗作,风靡诗坛开始把诗的创作推向高峰。

李白是一个狂荡不羁、诗才极高、恃才傲物、不拘一格、待月如命、喜好饮酒的放浪诗人。据他在《与韩荆州书》中自述:“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可见他还是早成的,是个雄心很大的人。他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良辰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可以看出他对人生的态度。他把天地看成是万物的旅店,把光阴看成是匆匆而过的百代过客,所以他提倡及时行乐。

李白的诗作极多。一生写了有四十多万首,流传至今的有近千首。每一首都闪耀着光辉。他的诗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有。但主要是朋友情谊、风景山水、应酬答谢、寄心寓情等方面。他还因为永王磷之乱,被长流夜郎。他诗酒傲王侯,为杨贵妃写了《清平调》之后,踌躇满志,以至酒后失态,被赐金还山。他的诗既有“君为女萝草,妾作兔丝花。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崖。女萝发馨香,兔丝断人肠。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和“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金鞭遥指点,玉勒近迟回。夹毂相借问,疑从天上来。蹙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春风正澹荡,暮雨来何迟”缠绵悱恻的诗章,又有《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样的大气的诗章。他很愿意结朋交友,和好多的文坛诗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哪怕是乡间农民,都和他有着深厚的友谊。《赠汪伦》一诗,为后世的人们所津津乐颂。它既有“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的山水诗,又有“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长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一类的爱情诗。既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的边塞诗。又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藐视达官显贵的气节之诗,还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苍冥水”的宏伟气概。所以说,李白诗的境界、水平、手法和品位,做为浪漫主义诗人,是无与伦比的。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杜甫,是和他同时代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一样,也是经历了极其艰难的曲折生活的道路。他二十岁起,开始了先南游吴越,后游齐赵。十年壮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唐玄宗天宝五年,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他看到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和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天宝十四年,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富县羌村(陕西境内),只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后来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授官左拾遗。不久因上疏救房玉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他屡遭贬斥,更深入地了解了百姓的疾苦。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为他创作《春望》、《哀江头》、《北征》和“三吏”、“三别”等提供了素材,并使他的诗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759年,他抛官弃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770年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杜甫一生为战争所累,所以他极其憎恶战争。但他对战争的憎恶,还是站在人民的角度来呐喊的。他的《兵车行》,就描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不幸。为了战争,青壮年不得不去当兵。而爷娘、孩子,“牵衣顿足拦道哭”,他看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在战争中的境况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战争中,他的精神寄托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的精神已经到了即将崩溃的边缘,达到了“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状态。对战争,他的观点是:“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也是因为战争,他目睹了人民饱受的战争之苦,才写出了《三吏》、《三别》,而当局势稍有平缓,便“初闻涕泪满衣裳”,便“漫卷诗书喜欲狂”,便“白日放歌须纵酒”,便准备“青春作伴好还乡”,表现了他对和平的渴望。他的人本主义使他殷切地希望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食俱欢颜”则“我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民本主义的思想,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古代能够产生、存在,不仅是难能可贵,更主要的是,这充分反映出,我国民本主义的思想的久远的历史。当然,这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主流。他的诗作,也有如“黄四娘家花满畦,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江边独步寻花七绝》,“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江南逢李龟年》的迎送诗。还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咏怀诗。”

终唐之世,唐诗牢牢地占据着统治地位。李杜之外,还有元白(元稹、白居易)、韩柳(韩愈、柳宗元)等。元稹除著名的“悼亡诗”之外,也有“寥落古行宫,白头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苍凉悲愤的伤古诗。元稹与薛涛,有过很深的恋情。两人有过诗的唱答。“锦江滑腻峨嵋秀,幻出文君与薛涛”,“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所以我的网友很不认同元稹的悼亡诗,这不无道理。而白居易的《长恨歌》,更是道出了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但白居易的诗的主流还是“恻隐之心、慈爱之怀、友义之情、故园之思”,如《琵琶行》。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流传极广,对人们启发很大。

中晚唐的诗人,在学习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把诗的创作,又出现了一次又一次高峰。相继出现了杜牧、卢纶、李益、钱起、李商隐、张籍、温庭筠、杜荀鹤、韦庄、郑畋、崔颢等一大批优秀诗人,对唐诗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不能不提的是,在终唐一世,有好几位很有成就的女诗人。薛涛、鱼玄机,花蕊夫人。上官仪、李治等。其中薛涛的《池上双凫》“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就写得很清新,质朴,生动。鱼玄机的《感怀寄人》“恨寄朱弦上,含情意不任。早知云雨会,未起蕙兰心。灼灼桃兼李,无妨国士寻。苍苍松与桂,仍羡世人钦。月色苔阶净,歌声竹院深。门前红叶地,不扫待知音。”就写得深沉而诚挚。她是唐代难得的女诗人之一。

五代时期,北中国,战乱频仍,诗词创作的中心,逐渐转移到江南一带。长江下游的南唐、蜀等国,成了诗词最繁荣的地区。其中以南唐为最兴盛。而南唐又以中主李璟、及后主李煜为领袖。在晚唐、五代时期,词本来是用来咏唱的歌词。后来,它逐渐地和音乐脱离,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虽然和音乐不再有紧密的联系,但它的节奏、韵律,仍保持着本身的强烈色彩。后人们在填词的时候,仍然依着原词牌的音韵、气势、风格来填写。

李璟(916-961),初名景通,字伯玉。徐州人。南唐烈祖李昪长子。称中主,在位十九年。因受北周的威胁,迁都南昌,抑郁而死。词存五首。他的词基本都是哀婉凄凉韵调。如:

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

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应天长

一钩初月临妆镜,蝉鬓凤钗慵不整。重帘静,层楼回,惆怅落花风不定。

柳堤芳草径,梦断辘轳金井。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

他的词基本上都是愁苦,萧瑟,怅惘,辛酸,悲哀等荒凉心境的表述,一定程度上有些小女人的幽怨。所以他不久就死了。他的儿子,后主李煜不仅继承了他的帝位,在文学上,也继承了他的风格。如: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可见,比其他的父亲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的《破阵子》和《望江南》都是在投宋之后所写。于978年被宋太宗用牵机毒杀。据说宋太宗赵光义看了他的“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后,曾嘲笑他:“失国也当矣!”

由于他们父子的提倡,朝臣们也都热心于填词。宰相冯延已更是以填词为能。据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作为词人,他虽受花间词影响,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但词风不像花间词那样浓艳雕琢而以清丽多彩和委婉情深为其特色,有时感伤气息较浓,形成一种哀伤美。其词集名《阳春集》。他的《谒金门》就比较典型:

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

手捋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

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

举头闻鹊喜。

春风乍起,吹皱了一池碧水,这本是春日平常得很的景象。可是有谁知道,这一圈圈的涟漪,却搅动了一位女性的感情波澜。别看她貌似悠闲,时而逗引鸳鸯,时而揉扯花蕊,过一会儿又倚身在池栏上观看斗鸭,但只消从她懒洋洋的神态上,我们就知她的心思其实全不在此。随着几声喜鹊的欢叫,她的面庞儿顿时就涌上了一阵红晕——盼念已久的丈夫终于回家了,这怎能不令她的心像小鹿儿那样乱撞乱跳?

采桑子

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

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人们大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和所爱的人携手共游的时候,即使是一草一木都会激起温馨喜悦的感觉,而一旦与恋人分手,原来赏心悦目的美景反会引惹离恨别愁。此情此景,何可胜言!词人就只能形单影只地踽踽独步,努力将自己沉浸在对伊人的追忆和思量之中……

长命女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这首短调的清新、质朴、顺畅,令人读之如饴。词写春日开宴,夫妇双方祝酒陈愿。词以妇人口吻,用语明白如话,带有民歌情调。末两句以梁燕双栖喻夫妻团圆,天长地久。全词浅近而又含蓄。其余,还有鹿虔扆、欧阳炯、孙光宪等人,也有一些词作。

由于南朝的歌舞升平、奢靡词风、陶醉安逸、疏于武备,在赵匡胤陈桥兵变后,便出现了生存危机。到了赵光义即位后,便向南方进军,南朝各国,相继灭亡。

宋代,是诗词发展的新高峰。宋初,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为代表一派诗人,以词句华藻、音韵工整、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的西昆体诗词流派。他们师承唐代的李商隐,但诗词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它们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的关系,也很少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是一种浮靡而缺乏实际内容的文学主张。但大多是诗词文人反对这种观念,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诗文革新运动。初发阶段,先驱者有柳开、王禹偁、穆修、石介以及姚铉、孙复等。柳开首举“尊韩”的旗帜,提出重道致用、尚朴崇散、宣扬教化等主张,反对当时华靡文风。王禹偁也主张宗经复古,倡导写作“传道明心”的古文,强调韩愈文论“文从字顺”的主张。运动的高潮的阶段,主要代表作家先后有范仲淹、李觏、尹洙、石延年、苏舜钦、梅尧臣、宋祁、欧阳修和苏氏父子、王安石、曾巩等人。先是范仲淹等人对西崑体进行了猛烈的攻击而后是范、欧、宋、梅、苏、王等人的创作实践,到了苏轼的阶段,诗词、特别是词的创作,已经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此后,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为元明清散文家奉为正宗,而明清散文更多取法于欧阳修、曾巩、苏轼等。诗歌方面,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也给予南宋金元诗以及明代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清代宋诗派以深刻的影响。其中尤以苏轼为突出,可以说,贡献最大。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诗、词、文样样精通。也特别突出。他的文学创作,在当时的文坛和后人们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和影响。他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中秋》,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词的代表之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就是用关西大汉,打着铁棹板才能咏唱的豪放诗篇。也是苏词的典型豪放代表之作。苏轼的“赤壁怀古”所在的赤壁,并非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但他依旧以饱满的激情放声高歌,抒发思古的情怀。全词从滔滔东流的大江启笔,到从周郎开始所想到的千古风流人物,描画了江山壮美的豪壮画面。下阕,从描写公瑾的雍容典雅开始,婉转地表述了周郎大破曹兵的轻松,赞扬了他的才能。但最后,确是以消极的情绪结尾。那意思是说,人生暂短,虚若睡梦,我们还是喝酒吧。这第一杯,还是得祭祀江边的明月。所以说,词中虽然有恢弘的气势,但还是表现了一定的消极情绪。

而另一首,则是另外的风格。在《水调歌头、中秋》中,则是充满了对“情”的倾诉。

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他怀念心爱的妻子王弗,兼怀子由(其弟苏辙)。上半阙是对着明月,把着酒盏,向着青天发问,在琼楼玉宇和人间的去留问题上的矛盾,最后,以“高处不胜寒”,而留下可以“起舞弄清影”,而选择了“何似在人间”。这里有对荣华富贵的蔑视,对高官厚禄的淡漠。对比起来,还是人间的情意珍贵的心情。表现了诗人的高尚品质。而对宦海的晦深的厌恶,官场的虞诈的反感。

下半阙,以月的“阴晴圆缺”,人的“悲欢离合”为题,加以讨论。结论是“此事古难全”,而自己的愿望是“但愿人长久”,从而能“千里共婵娟”。全诗感情热烈,虽然是在“冷暖”、“去留”中徘徊思索,但透出的“情”和“爱”是浓烈的,是真挚的,深沉的。反映出作者对心爱的妻子、手足的兄弟的深情厚意,表现了作者“性情中人”的的本质。

苏轼在悼亡诗的写作上,也显现出了他的极高功力。在悼亡诗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页。这一点,我在《悼亡诗与古代诗人的女恋情结》一文中,已经谈过,这里不再赘述。但作为词的创作,它也是闪耀着灿烂的光辉的。那就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记梦》一词。

江城子

——正月二十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昨夜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此词写于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王弗是死于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死于开封。正是十年光景。他结合自己的仕路蹉跎,以真挚深沉的悼念之情,怀恋自己的发妻王弗。诗的小序明确了说是记梦,但这完全是朝思暮想的结果。虽然夫妻永诀阴阳十载,但“不思量”,也“自难忘”。可见这怀恋是自然而然的。在那远隔千里他结合自己的仕路蹉跎,以真挚深沉的悼念之情,怀恋自己的发妻王弗。诗的小序明确了说是记梦,但这完全是朝思暮想的结果。虽然夫妻永诀阴阳十载,但“不思量”,也“自难忘”。可见这怀恋是自然而然的。在那远隔千里的山冈,松声簌语,孤坟伫立,冷月悬空,寒星苍凉,妻子的孤魂独魄,在夜风中踟蹰,妻子的荒塚黄土,阒寂无声,可见诗人的哀伤到了什么程度。即使是见了面,但时移岁改,黄泉苦寂,世上多舛,已使逝者尘垢满面,生者两鬓如霜了,生者逝者都一样难于相互识别。也就是岁月的折磨,相互强烈的思念,让生者之相、死者之貌,生者之魄、逝者之魂都会衰老,当然是逝者尘垢满面,生者两鬓如霜了。

后阙起句,直抒胸臆,从梦魂还乡着笔,一个“忽”字,是惊喜也是失望,是慰籍也是哀痛。梦境的情景是清晰的、美好的,是平常的,也是那么令人向往的。逝而无痕的如烟往事,故居宁静的小屋,每日顾鉴自照的小轩窗,心爱的恋人正在那梳妆打扮,娇妻蓦然回首,意在请丈夫评品“眉毛深浅”、“胭红轻重”使两人相顾。可翻然又略知是梦,心酸、惜恋、疼爱和惊奇及悲哀百味杂陈,表现了作者难以言说的无奈。最末句的“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又归于故乡的坟塚,其实是归于妻子王弗的娇躯,然而却是作者本人的心境。也就是说,那一连串对往昔岁月的回顾,虽是在梦境中显观,都是作者“不思量,自难忘”对夫妻之情的顾恋,是对逝者痛惜,也是对自己身世不幸的叹息;是对逝者感情的寄托,又是对自己心灵的安慰。小轩窗梳妆引发的是相顾的无言,伤泪千行。可见其幽梦似虚似实,似真似假,似幻似觉。这种悲喜难分,阴阳难分,虚实难分的似有似无,最后归结为永难忘怀的孤坟冷月,独塚寒星,凄墓雁唳,风拂抔土,松鸣荒山的地方。

这首词,无论在感情上,还是在艺术的表达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这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使人们懂得了对爱情要珍惜,对婚姻要珍惜,对感情要珍惜的道理。特别是这首词,也成为了后世青年人的警示录。

苏轼是最后完成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人。他在文学主张和诗文创作上更突出的强调了“文”的一面,推翻了片面把“文统”和“道统”简单的合二为一的艺术取消观点。特别是在词的创作上,他“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繆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手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埃之外”。一直到后来,对南宋的爱国诗人还有很深远的影响,并在他们的笔下,得到了进一步的更健康的发展。

在整个北宋一朝,伟大的诗词作家层出不穷,成就巨大的诗词作家不胜枚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但这里不能不提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之极。“执手”两句,将惜别推向高潮。手拉着手面对依依惜别的恋人,泪眼对着泪眼,纵有千言万语,但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是分别时的情景。对照苏东坡的悼亡妻的《江城子》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以上三小节极尽了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念去去”两句,设想到别后的烟波千里,暮霭沉沉,山长水远,天各一方,就此一别,人各东西,对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沉沉烟波,伴随情人左右。

“多情自古伤离别”起承上下文。人间最苦是情种,“离别”是导致“最苦”的直接原因。“更那堪”在“冷落清秋节”之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入愁肠愁更愁,词人因“无绪”而饮的闷酒极易使人沉醉。设想一下,词人追随载着情人的兰舟,沿着栽满杨柳的汴河岸,一直追下去,直到残月西沉,晓风渐起,才吹醒痴情的词人。杨柳是古代最能代表惜别之物,故汴水两岸广栽杨柳。“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词通俗,以白描见长的风格。“此去经年”由今夕推及经年,由眼前的“无语凝咽”设想到“暮蔼沉沉楚天阔”,更推及“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波三叹,想象别后相思的苦况,更深一层。“凄、苦、惨、悲、痛、恨、愁”贯穿始终,令人不忍再读。全词以千种风情衬尽了羁旅愁苦,人间别恨。真可谓相见难,别更难。

南宋时期,陆游(1125——1210)是我国在宋代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在开始政治生活之后,初期,历经了多种挫折;中期,亦不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晚期,赋闲回乡,和农人打成一片。在生活上,他穷困潦倒一生,在婚姻爱情上,更是极度不幸。

在诗的创作上,他表现的是,以身许国。从年轻时代开始,到告老还乡,他是始终不渝地坚持爱国主义的宣传,积极地为收复失地而努力,及至投入到火热的军中前线,他写出了大量的爱国诗篇。《书志》,说:“千岁埋松根,阴风荡空穴。肝心独不化,凝结变金铁。铸为上方剑,衅以佞臣血。匣藏武库中,出参髦头列。三尺粲星辰,万里靖妖孽。君看此神奇,丑虏何足灭!”特别强烈地表现了对敌人、奸佞的痛恨,对祖国的热爱。《观长安城图》的“许国虽坚鬓已斑,山南経岁望南山。横戈上马嗟心在,穿堑环城笑虏孱。日暮风烟传陇上,秋高刁斗落云间。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就深情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到了晚年,他的心仍未变化。“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枕上偶成》),这是他在山阴老家的暮年之作。及至到死,他仍念念不忘“王师北伐”,“光复故国”。他的《示儿》诗“死时方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现了他终生不渝的爱国之情。在生活方面,他所写过的“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和“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也应遗泪一泫然。”此时,陆游已经七十五岁。在临死之前,他还念念不忘唐婉,不忘沈园。八十四岁的时候。那时,他已经是步履艰难行动迟滞了。但他仍然未忘他对沈园的寄望与回忆,“沈园家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做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耄耋之年,犹深记沈园牵系的那段情缘。他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足月留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裳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在符离之败后,他因力主张浚用兵,被主和派排挤,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回乡时和农民和谐相处所写的诗。这首诗,受到人们的普遍热爱并广泛传诵。

在词的创作上,他的词作也堪称精品。《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凉州。关山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他的《卜算子?咏梅》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犹有香如故。”就是他从不追求功名利禄高洁心性的写照。他在“我是青都山水郎,天教懒漫疏狂。曾批给露支风敕,累奏流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庸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风流子》(一名内家娇)“佳人多命薄,初心慕、德耀嫁梁鸿。记绿窗睡起,静吟闲咏,句翻离合,格变玲珑。更乘兴,素纨留戏墨,纤玉抚孤桐。蟾滴夜寒,水浮微冻,凤笺春丽,花砑轻红。人生谁能料,堪悲处、身落柳陌花丛。空羡画堂鹦鹉,深闭金笼。向宝镜鸾钗,临妆常晚,绣茵牙版,催舞还慵。肠断市桥月笛,灯院霜钟。”也写得十分清秀。更使人感动的,是他名垂《千古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轻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是对恩爱夫妻离别的血泪之呕,是对离别的心爱之人的无限留恋与相思,此词不知感动了多少后人。

南宋时期的另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如《鹧鸪天》的下阕: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是比较全面也比较公允的评价。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发展。直至南渡之初张元干、张孝祥、叶梦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才较多继承了苏轼的词风,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他们的这一类词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为内心激情所支配的结果,而没有成为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也没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题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在他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但是,辛弃疾的英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这当然有些简单化,但确实也指出: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在辛词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间语言,如“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丑奴儿》),也有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汉宫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杯,汝来前!”(《沁园春》)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他确实把词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词不仅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这样,词的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

此外,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其抒情小词,如〈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写得储蓄蕴藉,言短意长。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

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

当然,宋的爱国作家还有岳飞、张孝祥、张元干、文天祥、刘克庄等人,他们都对国事忧虑,抒写了他们的壮志,歌颂了民族英雄,痛斥了卖国贼。

其中,岳飞是不能不提的。

岳飞(1103——1141),河南汤阴人。他不仅是一位了不起的领兵元帅,也是一位诗词俱佳的作家。可惜他的词留下的不多,大家熟悉的,是那首感天动地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就是岳武穆的慷慨高歌,把功名富贵看成是“尘与土”,不肯“等闲白了少年头”

明知自己的追求是漫长而遥远,充满各种困难,但他充满了乐观的态度,用“八千里路云和月”来譬喻。下阕则是开宗明义,直接了当地说出了国耻家仇,既是对敌国的仇恨,也是对自己的激励,怀着刻骨的“嫉恶如仇”的“切齿之恨”,用“壮志”、“笑谈”和“饥餐”、“渴饮”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以“还我河山”、“光复旧物”、“收复失地”为目标,向朝廷、民众作出交代。

千百年来,人们就在外敌的入侵时,唱着这支歌去和侵略者抗争,去和敌人做殊死的斗争,鼓舞着每一个人去和侵略者战斗,写下了无数的辉煌灿烂的篇章。所以,毛泽东主席说“中华民族有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又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的能力”,这是因为中华民族有一个伟大优秀的传统,有一个坚决奋斗不息的民族精神。

岳飞留下的诗词不多,除这首《满江红》之外,还有诗一首,即《池州翠微亭》,是表达自己忙于军事,无暇旁顾的情形: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这首诗所反映的是作者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是无限热爱的,也是有着寻芳、赏柳的愿望,主要的是戎马倥偬,军务繁忙,未得消闲,不能稍微懈怠而已。“经年”一词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尘土”,既是忙碌的结果,又是艰苦战争的结果。一个“满”字,突出地表达了战伐岁月的特点。“征衣”是战斗者的服装,尘土满征衣,就充分表达了战斗的频繁,军务的繁忙。“特特”一词,正是表现了作者是有意识地到“翠微”寻芳的。这里的“芳”字,是对中华大地山川、河湖、美好风光的总的概括。但这一切只能走马略看,不能慢步细看,而“走马看花”是不能看得真切的。何况趁着月明之时,还要催马扬鞭,尽快地赶回军中。“翠微”本指绿色朦胧,但据考,当时池州确有一亭叫“翠微亭”,这也是一语双关吧!

南宋之后,历经元明到清,诗词的发展就没有了高潮。尽管唐诗宋词的文学形式保留了下来,尽管此后也有一些诗词方面的著名作家,但唐诗宋词的黄金年华却不复存在了。

这正如清、赵翼的诗中所言:“李杜文章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但是,作为唐诗宋词这一伟大的文学艺术瑰宝,在中国,以至全世界,都是一份伟大的文学艺术遗产。它的光焰和辉煌将永远不会熄灭!

2012、11、26康有山写于无聊斋

其他人在看啥

    《唐诗宋词发展的几个阶段(康有山)》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