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虚渺的理想国
《边城》:虚渺的理想国
前几日偶然和妹妹谈起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妹妹说,翠翠的命运好苦啊,爷爷死了,只剩下她一个人,然后故作哭状。因为考试的缘故,我正在学习这篇小说。算起来它对我并不陌生,高中的时候就已经拜读过,并且看过电影版的《边城》。不过那时年纪小,又怎能理会出其中的意境呢。现在明白了,尤其是那个结尾,悲哀的让人睡不着觉。突然妹妹问我,翠翠最后嫁给谁了?我当时差点儿没有钻到桌子底下,令我大跌眼镜。
《边城》创作于1934年4月19日,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的那样:我所要表现得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再领导读者去桃园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个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做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从逻辑学的角度而言,沈从文先生的创作动机与其创作结果是相一致的。读完《边城》,我们被其中洋溢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所感动,让我们去寻找内心那唯一存在过的善良。然而,让我们再次回首1934年的那一段历史吧。那是一段战乱丛生的时代,外有日寇横行,内有国名党政府的反动统治,还有中共的厉兵秣马,尤其在湘西一带,更是民不聊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我们看到一个由沈从文先生为我们精心打造的一剂麻醉药,这剂麻醉药让人们浮想联翩,陷入深深地感动之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虚渺的理想国。
《边城》中人物的活动背景是湘西一个小山城茶峒。小说中的茶峒即真实又带有想象和象征的意味,不仅有令人神往的湘西风光,又有情趣盎然的乡野风俗,加上当地人古朴的风习,醇厚的人性,带有地域性的传统道德观念,一起构成了一个其独特的理想世界。
西方的哲学家柏拉图曾写过一本《理想国》,为我们描写了一个理想的国家的结构及政权组织等等。当然这是西方人的视角。换做东方人则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使理想国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秩序。任何理想中的世界都离不开秩序的桎梏,在《边城》中这种秩序的影子无处不在,每个人各安其业,无欲无争。例如老船夫在溪边摇了一辈子的船,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份工作对于他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还有在爷爷死后,翠翠也继承了工作,继续摇船度日,等待一个可能回来或是永远不会来的人。
这样的理想国度人人向往之,尤其是在《边城》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在这个世界里,不论是祖孙、父子关系,还是作为恋人、邻里往来,都和平相处,或者相亲相爱。掌水码头的船总顺顺,在当地算是一个头面人物,却无论对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慷慨好义,通情达理。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也从父亲那里学到了勇气和正义,刻苦耐劳,坦诚热情。当兄弟两都喜欢上翠翠时,以当地的传统方式,通过对歌表白各自的感情。在这样一个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世界里,我们只能看到一群温顺的羊,即那是羊的社会。每一个人都有着羊一般的奉献精神,这是在沈从文先生的鞭子所造出来的一个温顺的世界。
《圣经·启示录》中说道天国里被七道印严封的书卷,一个大力天使大声说:谁配打开封印呢?天上、人间、地下没有谁能够打开书卷。这时候,走过来的是羔羊,看上去像是被屠杀过的羔羊,从宝座上的的主的手里接过书卷。即刻,狮面的牛面的鹰面得人面的活物以及众长老都跪在了羔羊面前,并齐声颂唱:你配拿起书卷拆开七印,因为你曾被杀······善、美、安详、随群、牺牲···羔羊跪乳,是至孝,知礼;群而不党是,是君子的忠义,之仁德。它诱使无辜者替世人赎罪、献祭,成为一个最先聆听神谕并传递福音的使者,因而是一个幸福的使者。
获得上帝是羊群的福祉,获得羊群是上帝的福祉。《边城》中的人物是沈从文先生献给道德祭坛的替罪羊,它鼓励人们寻找不幸的替代,受难的替代,将罪孽转嫁给无辜者。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谆谆质朴的人性、遵从古礼的美德、无欲无争的人生。作者向往“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厌恶所谓的“现代文明”,痛恨黑暗的现实,于是在他的作品中构筑了一个理想世界。为了构筑这个理想世界,作者牺牲了人的社会秩序,为我们铸造了一个羊的社会——温顺,牺牲,替罪。
在这样的理想世界中,即使是放到当代社会也是具有十足的讽刺意味的。人物的性格之美,人与人之间的人情之美,为我们阐释了一个社会理想,一个我们内心的善良的参照物。现在原来的茶峒镇改名为“边城镇”,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城变成了旅游胜地,与其说是去找昔日的掠影,不如说去追寻逝去的人性之美。恰恰说明我们现代社会所缺失的人性正在悄然而逝,物欲横流,精神空虚是现代人的真实生活的写照。
《边城》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一个处在青春期萌动的少女,也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生的化身与极致。“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澈如水晶,自然即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这样极美的化身,别说天保和傩送,就是读者也会心生向往。尤其在最后,翠翠怀着对祖父的伤悼之情和对恋人的思念,守着渡口,虽有失落,但仍抱着期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翠翠对于爱情的态度,描绘了人世间这一纯洁美好的感情。
翠翠是沈从文先生献给道德祭坛的一只无辜的替罪羊,也是献给自己的替罪羊。作者把替罪羊的所有的美好人性在翠翠身上得到了体现,这无疑又是一个理想世界中的一个理想的人,这个理想的人物抓住了我们人性的痛楚,让我们随着她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为着她的人生的结局悠然不眠。在电影《边城》中,爷爷死了,当有人喊过渡时,翠翠大声的喊道:“爷爷死了,爷爷死了·······”我们看到那双清澈的眼睛里透出了无限的悲哀,惹人心怜。不禁想到也许翠翠就会一个人了,悲哉!
我们在沈从文的理想世界了徜徉,跟着他一起升起对于故乡的无限的眷恋,醉心于湘西的风景与风俗画中。
也许我们不能营造出这样的现实世界,但是我们可以追寻内心的善良去建造自己的心灵的茶峒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