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拟修辞手法介绍
比拟也是文学写作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之一。在一些著名的文学著作中,大量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比拟是根据感情的需要,故意把物比作人,把人比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或把抽象概念当作人或物来描绘,这种"人物交融"的修辞方式叫比拟。比拟的修辞效果是:可以增加叙述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以及讽刺意味;有利于异乎寻常的感觉;可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
比拟分为两种形式。
1.拟人
2.拟物
拟人
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这就叫拟人。
运用拟人,不仅可以使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而且能鲜明地表现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的感情。
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把非生物拟人化。例如:
1、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2、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老舍《小花朵集》)
3、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刘心武《班主任》)
4、一捆捆的稿纸从屋角的两只麻袋中探头探脑地露出脸来……(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5、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王蒙《春之声》)
这些例句,把非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二、把有生物拟人化。例如:
1、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冲风冒雨,樱花不是也能舒开笑脸么?(杨朔《樱花雨》)
3、连每一根小草都在跳舞。(王蒙《春之声》)
4、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5、青蛙唱着恋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暖气里。(老舍《月牙儿》)
这些例句,把有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三、把抽象概念拟人化。例如:
1、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污来到世间的。(马克思《资本论》)
2、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来。(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3、玻璃窗上的冰花已给太阳晒化了,窗外的积雪还是厚厚地盖在地上,对面的屋顶也是白皑皑的。冬天全没有离开大地的意思,好像要长久赖下去似的。(艾鞠《屋里的春天》)
上面这些例句,把抽象概念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拟物
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叫做拟物。
拟物又分为三种情况。
一、把人当作物来写。例如:
1、咱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老舍《龙须沟》)
2、五婶、张木匠、小飞蛾三个人都要动身了,小飞蛾说:"艾艾!你不去看看你姥姥!"艾艾说:"我不去!初三不是才去过了吗?"张木匠说:"不去就不去吧!好好给我看家!不要到外边飞去!"(赵树理《登记》)
3、革命党也一派新气……说是"咸与维新"了,我们是不打落水狗的,听凭他们上来吧。于是它们爬上来了,伏到民国二年下半年,二次革命的时候,就跳出来帮着袁世凯咬死了许多革命党人,中国又一天一天沉入黑暗里,一直到现在,遗老不必说,连遗少也还是这么多。(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4、我在少年时代,看见了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飞回来了,你不能飞得远一些吗?(鲁迅《在酒楼上》)
二、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
1、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他们的嘴上。(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②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高尔基《海燕》)
③有时候起了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老舍《骆驼祥子》)
三、把抽象概念当作物来写。例如:
②他无法统计失败了多少次。他毫不气馁。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一次,前进一步。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由失败堆垒而成。(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③现在全县莲塘的生产大发展,莲农们精心培植,把绵绵情意栽种在每一口莲塘里。(何为《山城莲矿》)
④熄灯时,夜已深了,好一阵子我还听见他在床上辗转反侧。铁人啊,你在想什么呢?工人们说:砸碎了铁人的骨头,也找不出"我"字的渣渣来!(魏钢焰《忆铁人》)
比拟经常与比喻相混淆,比拟同比喻的区别是:比拟是摹拟,构成的客观基础是仿照性,是把拟体的特性"强加"给本体,重在"拟";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是打比方,构成的客观基础是相似性,是以喻体喻本体,重在"喻",本体和喻体一从一主,取比以明,本体可出现,也可不出现,但喻体必须出现。
本文由泥人根据网上资料整理而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和泥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