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村的戏班子(一)
在我的记忆里,俺村成立过两次戏班子,一次是“文革”时期,也叫谢庄大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严格地说不算戏班子,因为它不纯粹是唱戏;一次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叫谢庄村曲剧团,现在还时断时续,农闲时走村串户,为乡亲们演出,不过已缺乏集体的支持,纯属于戏班子自己的事情。不管哪次成立的戏班子,他们为活跃农村业余文化娱乐,调剂农民渴求的精神生活,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给乡亲们带来了无比快乐,也为我童年的成长注入了不可或缺的精神兴奋剂和知识营养,像存放数十年的一坛老酒,散发出一阵阵甘醇綿香。时常想起,丝弦声声,锣鼓铿锵,一板三眼,唱腔悠扬,那乡村演出的一幕幕场景仿佛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在上小学时,正值“文革”。出于当时突出政治的需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初期,《沙家浜》《红灯记》等八个革命样板戏一帜独秀,全国各地学唱样板戏蔚然成风。在农村,各公社、大队,都集中一些有文艺特长的民间艺人和热衷于文化宣传的中青年社员,组成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主要任务就是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唱的形式,学习宣传毛泽东思想,学习宣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无产阶级思想教育。我们大队的文艺宣传队专门有大队革委会主任亲自抓,由文艺骨干李风莆、丝弦李洪亮和孙小福、兽医刘德、安民、小驴及女青年演员巧嘴、大凤、爱芝等十七、八人组成,李风莆任队长。他们来自于13个生产队有中小学文化的社员,一年到头在大队里学戏唱戏,不用参加集体劳动,靠搞文化宣传拿工分,表现好的可从中选拔大小队干部,所以,刚毕业的学生思想前卫的有很多人愿意干这个,除可不干体力活外,还可以下各生产队或 去外村交流演出,在以吃杂粮粗粮为主、温饱难以解决的年代,不但能填饱肚皮,还可以吃香的,喝辣的,很风光,很有脸面,男孩子好找对象,女孩子好挑选婆家。但是,挑选也很严格,必须根红苗正,或有文艺特长,有培养前途,正式队员必须一专多能,会唱会跳会演会乐器打奏。
那时演唱的文艺节目大多是自编自导自演的曲艺节目,或者是学唱革命样板戏和毛主席语录歌及革命歌曲,边唱边表演。比如,曲艺节目有三句半、对口词、山东快书、数来宝、天津快板,大鼓书、坠子书、相声等;有三弦、二夹弦、笛子独奏、二胡独奏、唢呐独奏、笙独奏,口技表演等。毛主席语录歌有“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等。有革命歌曲独唱、二重唱、合唱、表演唱,边唱边舞、独舞、伴舞等。也有整场排练的曲剧或个人清唱,比如《大地主刘文彩》《游乡》《朝阳沟》及样板戏选场,节目五花八门,不拘形式,气氛热烈,尽管演员的表演土气,演技水平不高,但是来源于身边群众,来源于身边生活,演员熟,内容新,接地气,场场都乐得社员们哈哈大笑,很受群众欢迎,真正成为一支文艺轻骑兵。
每当文艺宣传队来到我生产队演出,我就和小伙伴早早地来到临时搭起的戏台前看热闹。首先,看到在一块宽阔的场地,用四根木杆立起个正方形戏台,前两根木柱横绑一根长竹竿,在竹竿的中间吊起一盏汽灯,点燃后相当于100瓦的电灯,贼亮贼亮,既照亮了戏台,也照亮了台下很远的地方。后面的两跟木柱撑起的是绿色的平绒大幕布,在一人多高的地方分别在木柱上吊着两盏烧煤油的马灯,后台还放着一盏马灯,供演员到后台化妆换装使用。一旦夜幕降临,汽灯一亮,全村或邻村的男女老少,都会携家带口,搬着板凳、木椅、马夹,来到戏场,戏没开场,大人小孩儿就占满了戏台下一大片一大片座位。等到演员们吃了生产队给做的晚饭,“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一阵紧敲,四面八方围满了几百名看戏的人群。
等演员化过妆,乐队齐奏开场曲,演出正式开始,台下刚才还乱哄哄的,顿时雅雀无声。只见报幕员落落大方地走上前台,站在汽灯前,手举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操着地道的家乡话:"毛主席教导我们: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而演出。今天晚上,我们谢庄大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怀着对毛主席他老人家无比热爱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本生产队宣传毛泽东思想,搞文艺演出,受到了生产队领导及社员们的热情款待,我代表全体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员,向大家表示衷心地感谢。同时,我们为大家今晚奉献上十几个节目,演出的水平有限,希望社员们喜欢,下面表演第一个节目:《金色的太阳》……报幕员走下幕后,立马又和和其他队员合并,手拿纸扇作道具,10人分两队从左右侧后台摇着纸扇,跳着舞步,分别来到舞台,边唱边跳:“金色的太阳,升起在东方,光芒万丈;东风万里,鲜花飘扬,红旗就像大海洋……太阳就是毛主席,太阳就是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共产党;咳!万岁万岁毛主席,万岁万岁共产党!”他们每人手举一扇,翩翩起舞,欢快的脚步,悠扬的歌声,动听的歌词,把人们带进了一个万众齐颂毛主席的崇敬氛围,激起了观众的敬仰领袖毛主席的情感。开场节目一结束,同其他队员踏着舞步下场后,报幕员马上又复上场预报第二个节目:《老两口学毛选》。这个节目是二人表演唱,中年队长李风莆于女青年巧嘴分别扮演一对老夫妻,由于扮相可爱,一出场就让忍俊可笑,掌声一片。他们从幕后两侧先后边唱边上场:“收了工,吃罢了饭,老两口儿坐在呐床前,俺们两个学《毛选》,老头子,哎,我看学这篇;老婆子,哎,你看呐粘不粘,阶级敌人总想着来变天”……夫妻一会儿对唱一会儿合唱,伴随着他们幽默滑稽的表演赢得了全场的阵阵掌声,有些调皮的男孩子还会吹着口哨插科打诨,引起场内不时的骚动。下面的节目再精彩,也吸引不着那些怀春的少男少女,他们会利用看戏的大好机会打情卖俏,三里五村的两两成对成双地谈情说爱,偷偷地在戏场外幽会。而真正喜欢听戏的中老年人,会被《朝阳沟》、《游乡》、《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的选场选段所吸引,百听不厌,百看不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