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日记 >随笔日记 >俺村的戏班子(二)

俺村的戏班子(二)

2015-10-26 20:22 作者:千里马 阅读量:146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在我的记忆中,俺村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排练的整场戏曲,就是曲剧《大地主刘文彩》,共五场戏,需要十几个演员,按生旦净末丑脸谱化妆样样不少,需要一人演多角色,也是此戏班子排演的时间最长、演出效果最好最吸引人的大戏,正好配合“文革”忆苦思甜,“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形势教育,村内外巡演几十场,场场爆满,题材影响面大,突出政治强,获得过县级演出奖。当年,我年龄虽小,但是此剧看的遍数多,在看热闹的同时,我也记起了一些戏剧情节和场景,似懂非懂一些门道,40多年弹指一挥间,至今仍念念不忘。

该剧情好像是一位老佃户租种刘文彩家的地,因家中老母生重病借了刘家的钱和粮,年年种地还不清债,就像《白毛女》中的杨白劳,遭受着高利贷驴打滚利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老佃户最后被逼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老佃户的儿子因反抗刘文彩外逃,后来参加了八路军,若干年后被派回家闹革命,斗倒了大地主刘文彩和他的爪牙管账先生,分田分地给佃农贫农,家乡获得了解放,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现在我印象最深的是:由村兽医刘德扮演的管账先生,头戴礼帽,身穿长袍短褂,歪戴副眼镜,手拿算盘,跟着手拄文明棍、腰别盒子炮(手枪)、身穿抽龙袍、面戴墨色镜的大地主刘文彩(孙小福扮演),气势汹汹来逼债的场面,管账先生手拨拉着算盘珠子,口中念念有词:“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整十斗,一年干活都白干,还欠东家钱十贯、粮九斗”。老佃农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再缓缓,结果是遭到刘文彩指使狗腿子一顿毒打,老佃农被打得皮开肉绽,死去活来,还抢走上前说理的老佃农妻子到刘家当佣人抵债……那凄惨的场景揪心撕肺,在台下作为观众的我也气得咬牙切齿,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像老佃户的儿子那样,也埋下了复仇的种子。所以,当戏演到批斗、枪杀大地主刘文彩和管账先生的高潮时,全场群情激愤,戏台上演员高喊“打倒大地主刘文彩”!台下也有人振臂高呼应和,这时,铿锵的锣鼓声、幕后“啪啪啪”的枪声以及演员和观众的欢呼声响成一片,精彩的演出以老佃户的儿子和家乡人民报仇雪恨翻身得解放而落幕。

戏虽散了,但我还没看过瘾,还没热闹够,就向演员们打听下一场在哪儿演出,一旦确定,次日晚早早地跟随大人们,又去跟踪听戏啦。有时奶奶、母亲怕耽误我第二天上学,总是劝说不让去,可百爪挠心,像作了魔似的,饭吃不香,觉睡不着,我向善良的她们开始撒个谎,嘴上表态不去,没等吃罢晚饭,还是偷偷地溜出家去,随在外等候的小伙伴们一溜烟儿地跑了,气得母亲在后面边喊边撵,夜晚那她怎能追得上找得见呢?假如她真找,我就灵机一动,那就和一群孩子捉迷藏骗她,,借着夜幕,随便一躲,累坏母亲也找不到,何况还有一群小伙伴打掩护呢?这样的事情发生过两次,我也没有耽误过上学,况且我学习成绩好,期期都是“五好学生”,奖状贴满墙,父母亲和奶奶也放心了,从此以后再外出看电影听戏他们也就只好放手了,我是多么地惬意啊!现在回头想,生活在那个精神文化娱乐贫乏的年代,看电影听戏是农村孩子最好的娱乐机会,也是开眼界长知识的窗口,儿童少年时代既天真浪漫好奇贪玩,又无忧无虑无牵挂,是多么的美好啊!让多吃一顿白面馍一碗肉就生理满足,让多赶趟集逢次会就心理满足,只要让多看一场戏一场电影就精神满足,那是多么地自豪与幸福啊!

这样的戏班子大概持续了三、四年,随着林彪的垮台和“文革”的深入,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不再是跳“忠”字舞,唱语录歌,政治形势要求批林批孔,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所以,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作为“文革”初期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流行了几年,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各级领导也不再重视支持了,故绝大部分文艺宣传队也就解散了。不过,它确实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民间文艺骨干,丰富了那个时代农村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给庄稼人带来了无比的欢乐和笑声,在农村学习普及宣传毛泽东思想方面,真正起到了文艺轻骑兵和生力军的作用。而我村也为第二次成立比较正规的戏班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正在大队学校读书的的我,后来听说大队文艺宣传队解散了,就回家问在大队当会计的父亲,为啥要解散他们啊?以后谁还给咱农村来演出啊?想看戏了咋办呀?由于我的不理解,向他连续问了一串的问题,记得当时父亲很不耐烦:“你马上要上初中啦,不好好学习,还关心那事干啥呀?”我说:“同学们听说后都有意见,就想问个究竟”?父亲耐心地给我解释:“上级没说不让办,可是宣传队不汇演不重视了,咱大队宣传队里几个文艺骨干女队员都出嫁到外大队,没好唱家了,加上内部管理混乱,排演不出好节目,又不参加集体劳动,养闲人,群众有意见,所以,大队党支部、革委会研究决定暂时解散,以后需要了再办。至于以后咋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县剧团学咱省鄢陵县,送戏下乡,巡回演出,水平高;公社电影队每月至少下乡放一到两场电影,保证以后会兑现。”听了父亲的回答,我也不再说啥,心想,这事父亲也当不了家呀?

后来,也确实在家门口看到了县豫剧团的演出,在我的记忆里,也仅有一次,几年才兴师动众来一次,太不过瘾啦!电影倒是比过去放映得勤了,我们青少年儿童很高兴。而中老年人爱听戏,自己又没戏班子,可急坏了那些“戏迷”们,特别是那些一听丝弦响嗓子都痒痒的文艺爱好者们!憋很了就从很远的地方请戏班子来唱几天,但是费用大,不方便,不过瘾。憋了十来年后,终于又成立了谢庄曲剧团,这是后话。

其他人在看啥

    《俺村的戏班子(二)》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