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活着》 -------逆境下的顽强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活着》.余华
人活着,是为了活着,为不是为了其他的.
这是人作为自然的根本准则,跟其他的万事万物一样。我常想人活着都是为了孝顺父母,养育子女,甚至所谓的“贡献社会”。然而却疏忽了人作为自然属性内的这一准则.我记得汶川地震那个死去亲人的女警察,她的事迹就证实了这个准则。又想起那些因为非正常死亡而死亡的人类。我真的为他们简单草率了解自己的生命感到惋惜。活着才是给迷茫中的自己最好的答案!
继续理顺《活着》让我产生的思维火花。余华笔下的福贵,这个在人生中大起大落,屡次经历作为人最悲惨的丧亲之痛后仍然活下来的人,每时每刻都会震撼我的心灵。而我们这些80后都生活在改革春风的大旗下,过着父辈祖辈难以企及的生活。在父辈祖辈的眼里我们是幸运的。可是在自己的目光中,我们却都是娇养的。受不了一点委屈,一点伤害,一点不理解,一点不愉快,总之是逆境都会给我们心理造成很大的负担。我也是如此!可我认识了福贵,典型父辈的时代下贫苦的中国农民的形象,全国人民的缩影。他在那样的情况下都没有被可怕的命运击败。非但没有怨恨命运,却以自己的命运为友谊,继续艰难困苦的活着。由此,我对自己的弱不禁风感到无地自容。想起了母亲。她也是那个时代下的普通农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以笑的方式哭,并且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正是他们那个时候的社会写照。常常会问母亲关于自然灾害,低标准,文革的那些事。每每说起这些,母亲的话语中都会充满了无奈,眼睛中会噙满了泪水。当她说起每天村子里都会有因为饥饿送掉性命的人,我就想到了福贵;当她又开始念叨那句“...弟弟吃瓤我吃皮...”的时候我又想到了福贵;当她说起她永远不会忘记她带着红袖标踢了她姑的那一脚的时候,我还是想到了福贵。是啊,书上的种种事情不是那么遥远的,就在我的身边,母亲那里。那个时代存活下来的人经历了种种苦难,却又在苦难的逆境中挣扎下来,顽强下来,活下来。那种挣扎,顽强,深深烙在的我的内心。我在为之感叹的同时又会忆起母亲她那在中国最黑暗时代下产生的沧桑的眼神,弱小身影。即使眼神是沧桑的,身体是弱小的,但那种看破人生疾苦的眼神,那种被磨难璀璨过后弱小而又高大的身影却永久照亮了我的脑海。我就会发现在我的脑海里那沧桑的眼神会愈加坚定,弱小的身影会愈加高大...
思维活跃到这里,我颇为激动。《活着》的作者,余华,这个比我母亲大3岁的浙江海盐人。他也有和母亲同样的遭遇吧。生活在同一个社会背景下,天灾人祸虽不尽相同,但创伤后留下的印记却是相同。我想他们正是在那样的逆境下对活着有了那么深刻的理解吧。收回思绪,撇开了我在人生旅途上遇到的种种不幸。那些不幸现在对我来说真的没有那么重要了,我坚信会像母亲,像余华,像经历过那个时代的磨难后坚强下来的他们一样在逆境中挣扎,在逆境中顽强,在逆境中活着。他们坚定的眼神,高大的身影无时无刻都会成为我思想的风向标。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我再次品味了一下这句话,潸然泪下。
原来,人真的只是为了活着才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