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陽桃花源
記得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那“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耕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的悠然勝景、恬淡雅趣,無不給莘莘學子留下了一生的憧憬。儘管文中描述的背景與現時今日有根本的差異,但每每遇事不順,無奈地忍受雜頑之氣時,悲觀的心緒難免又要滋生起對桃花源的嚮往。一番慨歎之餘,留存的便是精神領域內對世外桃源執著的追尋與夢想了。
近日,我因參加致公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隨同省委會鄭永祥副主委赴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不想在會議間隙,竟得以前往大酉洞桃花源參觀,兒時的幾許夢幻一時間粲然於眼前……
三月的春陽透過雨後薄薄的雲層,暖暖地映照在崇山峻嶺中的酉陽大地,給復蘇的萬物抹上了一層翠綠,與漫山遍野那黃澄澄的油菜花一道,使古樸的酉陽鄉野平添了初春的生機和新意。這日下午4時半,與會同仁在會議交流結束後,與吳明熹、楊邦傑副主席一道,借著落日餘暉、冒著濛濛雨霧從酉陽縣委乘車出發,浩浩蕩蕩地前往位於縣城西北部離城一裏許的大酉洞桃花源。出城不久,便見一座書有“桃源勝景”的古色古香的門坊和一幢三層木板結構的古民居林立在319國道旁,四周遍野清一色地競生桃樹,那一叢叢依山錯生的桃樹上含苞待放的點點桃花,用生命的粉紅點綴著岱色山巒的盎然生機。這怡人的粉色和間或綻放如故的梅花,已然隔離了周遭的視野,向人們昭示著此地別樣的景致,加上外延簇擁著生長的油菜花黃,使此時的桃源勝景煞是好看,叫人流連。
在導遊的熱情相引下,我們魚貫地穿過門坊進入桃花源牌樓。沿著桃樹林下的鵝卵石小徑,悠然而行,便感覺自己置身於“世外桃源”這塊洞天福地了。“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萬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據說,古時正是因為這裏桃花滿穀,山青樹綠,水靜沙明而得名,遊人至此猶如進入人間仙境。今天,雖沒有遺落的瓣瓣桃花,那揀拾一番不再擁有的清純的意念,卻開始漸漸地在每個人的心間沿著小路擴散滋長。花木潮濕的氣息與春草嫩青的香味彌漫林間,沁人心脾,更加速了人們懷古的心情,禁不住地要凝神呼吸這清新醉人的空氣,去過濾桃花林外每一份疲憊而雜亂的心緒。情感文章
走著走著,已是桃林深處,潺潺流水聲透過桃樹枝椏從遠處陣陣傳來,仿佛在告訴我們已遠離塵囂,來到了桃源的靜謐處所。尋著水聲走出桃林,抬頭一望,雨霧中赫然見一屏障般的石壁兀立眼前。仰視洞門的高處,鐫刻著“大酉洞”的行楷和“桃花源”鬥大的隸書,據說都出自古今名人之手。崖石上瀑水淅瀝,流落清澈的溪水,將蒼天與崖石的灰色洗淨,幻化出空明澄碧的世界。定睛一看,壁面並不完整,而是嵌著一上彎下平的大山洞,連通著山崖另一面的世界。“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據導遊介紹說,從地理、路線、景物、歷史、距離、環境等六個方面證明,大酉洞與陶淵明《桃花源記》所述相似,是海內外專家學者一致認定的“桃花源”原型。只是該石灰岩溶洞並不十分隱蔽,乃為高、寬約30米,長約180米的大山洞。走進洞內,但見洞內溪水淙淙,鐘乳懸掛,水落珠璣。元代道士張志純有詩雲:“流水來天洞,人間一脈通。桃源知不遠,浮出落花紅。”寥寥數語,便將桃源美景描繪得淋漓盡致。
行走於洞中,其溶鬥盆地面積約莫有4公頃大小。底部有一終年不枯的泉眼,崖壁上若干小溶洞中,亦有泉水飛泄。桃花溪匯泉而成,溪水穿大酉洞注入酉陽河。洞內石筍林立,洞頂石乳高懸,姿態萬千,似仙、似人、似禽、似獸,琳琅滿目,惟妙惟肖。滴水落地丁冬有聲,似銅壺滴漏,輕擊似鐘鼓的石鐘乳,清脆悅耳,回蕩洞中,經久不絕,溪畔,一尊天然形成的鐘乳觀音皈然站立洞間,默默地守護著這一方淨土的寧靜與祥和。在觀音石像的對面,沿80米高的岩壁而建的194步木梯,似層層棧道迂回折返不見登峰之所終,於是,其洞頂含洞的連環奧妙便成為了遊人閒暇之余,不能不造訪的處所。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咸陽一儒生為避難逃生至此,與世隔絕而居,所攜之書,則藏于這天生樓閣的石室之內。至今,在洞壁左面高處,仍留存有古代文人羅升所寫的“太古藏書”四個大字赫赫在目。爱情文章
穿過這桃源古洞處繼續前行,有四十數畝,是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田間小徑交錯相通,那豁然開朗的景觀更叫人不由地重溫起《桃花源記》傳神的詞句。特別是活水田邊的桃花湖、桃花島,周長400多米,水深3米,水色碧綠,一眼見底如圓鏡般的平靜,一幅秀色山水的“世外桃源”。立於此處用心感悟,遙想古人從這裏乘舟逆流而上,於次洞前舍舟登岸,行數裏,一座遠離塵世的悠然村落現於眼前———這裏溪水粼粼,茂竹翠山,碧綠清澈的湖畔,一位穿著蓑衣的古武陵人正在湖邊的新柳下垂釣;他捕魚的竹簍仍掛在山民精緻木樓的屋簷下,獨具情韻;他烤石烙魚的火種仍在山民的木炭灶中熠熠如初……。這不就是陶源明筆下的桃花源嗎?相傳當年李白來渝至此桃花源前,曾為這佳美的景色所傾倒。當他聽到隨從向他講述這桃源古洞“鉤山帶河,連雲做棧,前觀霧靄,後藏洞天”的景致時,不禁發出:“莫非此處就是陶潛筆下的勝境”的疑惑,並隨口吟詩一首:“小桃源,煙霞百里間。地靈多草木,人尚古衣冠。”搞笑文章
沿著漁莊和秦人棧道的羊腸小徑分路而上,我就這樣順著古武陵人的足跡,怡然地走進了陶淵明的那篇長滿歲月青苔的《桃花源記》裏。當我的腳步終於站立在桃源村頭時,放眼望去,花草輝映,落英繽紛,四野的景色和芳香的花朵顯得更加五彩紛呈;悠悠白雲是山的衣衫,汩汩溪流是山的笑語,迤邐板屋是山的飾品,那一座座板牆茅瓦的屋舍悄無聲息地被那青山綠水環繞浸潤著。木房內一提提金黃的玉米,一串串紅紅的海椒,一袋袋噴香的稻穀,一件件耕田的農具,加上古樸的建築、宛延的竹廊、原始的民風、傳統的作坊,一下子就把我們帶入了二千多年前遙遠的歷史裏。再聽到雞犬相聞之聲和看到農夫犁田的情景,誰都要感歎這裏“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的一派田園好風光。是啊,當年陶翁的一篇《桃花源記》,讓一代代的後人為尋覓那文中的桃花源而絞盡腦汁。但無論世事怎樣地真偽,相信那殺雞溫酒款待陶翁的古桃花源人早已化作塵土,只有冰冷的亂石荒陵躺在極目處的萋萋山色中。依然如故的是古桃源人的後裔如他們祖先一樣的古道熱腸,以最隆重的儀式歡迎我們的到來:大紅的標語、執彩旗的民居、樹葉伴奏下翩翩起舞的山裏少女、管樂八排鑼鼓齊奏的苗家古樂、熱戀中少男少女的山歌對唱、土制響銃鞭炮共鳴,更有抬著祖傳牛皮大鼓的老者,列隊笑盈盈的村嫂,他們質樸的歡迎詞洋溢著一種真摯的誠意……。看,那些趴在木樓視窗憨笑的山裏娃兒,那些紮晾杆架怡然自得的白髮老翁,豈不是穿越千年的陶令筆下的“黃發垂髫”?一代代的桃花源人在這片神秘的山谷中蔥籠,生生不息。濃濃的古風人情和萬般的幽絕景致,古武陵漁人眼中的桃源佳境,就這樣活生生地在我們眼前展現。
穿梭於這世外桃源的醉人勝景,桃源中的小橋流水,亭台樓榭,田園牧歌,使人流連忘返。我們一幫人馬行走阡陌,一面徜徉溪畔,一面賞著拂面春風。每到一處,那斜斜的春陽,薄薄的山嵐,長長的綠水,靜靜的田園,一幅幅恬淡清幽的桃源畫境展現於眼前。那楊柳岸、桃花溪,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真想不到,在這峰巒四合,偏僻荒遠的酉陽,竟藏匿著這麼一塊鐘靈毓秀、恬靜淡泊的天地,如畫境,似夢幻,默默地滋養著土家族苗族兒女和無數的生命,包括鳥語花香、包括關於桃花源的詩歌和夢想……。
尋罷古武陵漁人系船之處、住過的岩屋、探訪過的桃花源時,已是暮色蒼茫了。冷不丁從大山深處飄來苗家漢子荷鋤歸家時得意而高亢的過山謠,歌聲激越,山鳴谷應。“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看”,昔日的桃花源,是人們神往的仙境,今天的桃花源,又怎能不是人們理想的樂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