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日记 >随笔日记 >外老太儿

外老太儿

2016-03-20 18:10 作者:千里马 阅读量:197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人的一生都会经历童年、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几个阶段,每个家庭也会有三亲六戚,三朋四友,七大姑八大姨,就拿我家来说,直接血亲姻亲也不下20家,能在不同的阶段给自己或家庭生活以直接帮助的亲友也不少,而让我50多年来念念不忘的亲人,其中就有一位半盲人外老太儿,她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眼前。

半盲人外老太儿何许人也?其实就是我母亲的亲奶奶,因为她双眼视力大约仅0.2左右,没有全瞎,按她自己的说法,眼前可看到黄黄的,行走需用竹竿棍探路,寸步不离,但不需别人搀扶可独立行走,摸摸索索也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所以,我暂且称为她半盲人,文雅的称呼我应叫外曾祖母,而在我们老家的土话儿就叫外老太儿。

从我上世纪60年代记事起,我的这位外老太儿就有六、七十岁,中等身材,白皙的脸庞,牙齿全掉光,可是背不驮,腰不弯,两只尖尖的小脚, 走起路来一扭一扭,是旧社会典型的三寸金莲。她没文化,但信主吃斋,即不吃荤,像苦行僧般地只吃素,不过可以吃鸡蛋。吃油只吃菜油、芝麻油,不吃动物油。开始我不理解,在那日子贫穷艰苦温饱不及的年代,逢年过节难得吃上一顿肉,那是多么地香啊,可是她却不吃肉,吃饭还要单锅做,连一点儿腥味都不沾,真没福气。后来长大一些才知道这是她的信仰,不杀生,不吃肉,就像寺庙里的和尚尼姑一样。真正的原因就是因为解放前她40多岁时害眼病,差一点儿全瞎,就因信主,吃斋行善,天天祷告, 厚积阴德,心诚才灵,感动了真主,才保佑外老太儿余有视力。外老太儿养育有一儿四女,姥爷排行老二,一姐三妹。姥爷和姥姥又生养5女2男,我母亲为长女,排行老大。我和小舅同岁,小姨比我还小6岁。俗话说,门里闺女多客必定多。所以,每到过年去姥姥家走亲戚,都会遇见很多姑姥表舅表姨等一大群,来看望年高辈长德高望重的外老太儿,晚辈们对她都很尊敬,记得最先给她磕头。

外老太儿是一位慈祥善良勤劳能干而意志坚强的农村老人。

在我的记忆里,她性情温和忠厚,心底慈善,心灵手巧,待人诚实宽厚,尤其是对晚辈,一视同仁,疼爱有加。操持家务,井井有条。姥姥50多岁因病就过早地去世了,撇下年幼的小舅和小姨,是外老太儿辅助姥爷艰难地操持着这个家,以至于他们都长大成人,各自成家。外老太儿虽然眼睛视力极差,但是她很坚强,在没有姥姥的日子里,她不是像一些净享清福的老人坐享其成,而是年轻时学到的女红和熟练地操持家务的本领到老了全都用上,并教会小舅小姨,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还大力支持他们兄妹俩上学读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她和姥爷硬是咬牙支撑到小舅初中小姨小学毕业。年纪大地里活不能干了,家里几口人的吃喝穿戴来客招待等全凭她亲自干或指挥着干,以自己的高度残疾几乎是在黑暗中摸索着度过那段艰难的岁月。

外老太儿对我家的帮助更是尽其所能恩重如山。

在人民公社大集体年代,我家兄弟姊妹7个,家里家外,这可忙坏了父母亲。由于父亲当了30多年大队会计,在母亲的眼里,他就是个“野人”,整天忙公家的事不沾家;奶奶有间歇性精神病,非要单独起灶,没病时也不愿意在家里帮助干家务,而是到处在野外捡柴禾、拾庄稼、溜红薯,挖野菜,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所以,一家人的吃喝拉撒睡,再加上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挣工分,生来性子慢,动作不麻利,忙得母亲天天不可开交,顾头顾不住尾,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我作为家庭老大,在上学之余,只能帮她烧锅、提水、打猪草、喂猪、带弟妹等力所能及的的家务活,可是,在物资匮乏凭布票供应的小农经济年代,一家人的一年四季的穿戴又成了大问题。常言道:“吃、穿一样多”。全靠买着穿不可能,一是布票定额,每人一年仅一丈二尺布票,多了不给;二是缺钱缺的要命,俗话说:“仨钱难倒英雄汉”,即使有剩余布票,没钱也买不了。那时,生产队为了解决社员们穿的问题,在上交爱国皮棉任务完成的情况下,每家每年还可分到一些带籽棉花,或者是到秋后干脆连棉柴带晚茬棉花分到各户家,等你拔棉柴晒干才能落下品质最差的棉花,从棉桃上摘下晒干后,还要经过轧花、弹花、纺线、织布、染布、裁剪缝制等一系列复杂工序,最后到成衣,是多么地不容易呀!假如有一道工序卡了壳,就会到冬天也穿不上棉衣,到夏天穿不上单衣,日子过着艰难地很呀!正是在家庭最困难的十几年间,外老太儿及时而真真切切地帮助了我们,凭她的半瞎眼,在摸摸索索中,给我家摘棉花、择棉花、纺棉花、做小孩棉衣,每年一干就是一、两个月,自己家的就不顾,为的是帮她所疼爱的大孙女,一解我家燃眉之急呀!那个亲情密密地缝织在一针一线里,实实在在地缠绕在一枚又一枚的棉线穗子里,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常言道:“子多母受苦”。像我家大大小小十来口,既要从事生产劳动,又要照顾孩娃大小,养家糊口,做吃做穿,母亲就是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何况又积劳成疾,年轻轻地就患上慢性肝胃病,成天天不是喝中药就是吃西药呢?眼看这个家就难以支撑下去,为了做家务养孩子,父母之间曾一度也没少生气,母亲总是埋怨他不顾家,奶奶又不帮带孩子干家务,把她又累又气成了病。其实,父亲也是个苦命的孩子,9岁没爹,母亲气疯了,得了间歇性精神病,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靠做自立自强才读3年半书,后来入了党,群众信任拥护才当上了大队干部,工作尽职尽责、廉洁奉公。成家后国家又不实行计划生育,像他那个年代的人,哪家不是儿女成群、艰难度日呢?为了养家,帮母亲干家务,父亲不和人家吃吃喝喝,干完公务,不是到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就是背粪筐拾粪多积肥挣工分,到家除了做饭,啥活都干。比如,为了一家人尽早穿衣,他学会了大多女人才干的纺花织布;为了冬天孩子大人不冻脚,他学会拧草鞋;为了一家人能经常吃上免费鱼,他学会织渔网并冒雨撒鱼。由于父亲脾气直率,不善于和母亲沟通和表达,所以,家庭矛盾不断,父母年轻时曾经几次打闹要离婚,我每次都很害怕失去父母,希望他们能和睦相处,只是人微言轻。可是,只要传到外老太耳朵眼里,她总是不请自到,拄根竹竿棍,摸摸索索6里土路来到我家,先数罗我母亲,后开导我父亲,化干戈为玉帛,让他们很快和好。事后,我那倔强的母亲和固执的父亲都非常感激,别看外老太儿没文化,说起话来句句在理,干起活来尽心尽力,以自己的良好品德教育了文盲母亲从此处好了婆媳关系,到晚年,疯奶奶也不再疯了,我们都孝顺她老人家,和我们同锅吃饭十几年,直到1987年84岁去世。可以说,母亲对奶奶改变看法,能孝顺奶奶,我们一家能过上幸福生活,外老太儿的言传身教功不可没。

外老太儿每年在我家,大多数时间是和我睡一张床,我和她最亲。我从小就很乖,知道帮父母干家务,但是,由于爱学习,贪读书,有时误了事,母亲就会打我,训斥我,我感到很委屈。晚上就和外老太诉苦。外老太儿听后会劝慰我:“|乖乖,该干的活干好,你是老大,家里活多,应该多干些,给弟弟妹妹带个好头,等你们都长就好了,你要体谅你娘有病好发火,她打你方法不对,我会好好说说她”。第二天得空,外老太儿就会和母亲讲道理:“孩子很听话,当老大不贪玩,没少帮家里干活,他学习好,不是因为他比别人用功,好看书,咋会在学校当班长呢?你当娘的要爱护他,他长大一定有出息”。母亲在外老太面前是晚辈,所以,外老太儿的话言之有理,母亲也不得不听,从此对我做错事不再动不动就掂棍打,而是改成训斥,我也会尽量注意少犯错,母子关系也就相处得越来越好。实践证明,只要是外老太在我家住,我的母亲的坏脾气就会收敛,我们兄弟姊妹都会少挨吵,外老太就像我们的保护神,我们都很喜欢她,每天争着给她端洗脸水,端饭,端洗脚水,听她的话,对母亲动不动就打骂人的法西斯教育方法很反感,有心里话也都愿意和外老太说,在我们孩子们的心目中,她是至高无上的,很受我们尊重。她整年累月地默默无闻地无私地伺候我们穿戴,我们都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很感激。她有四个闺女,每年串亲戚的时间总和也不抵在我家的时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假如那十几年没有外老太儿的家庭帮助,我们兄妹7人就不一定能顺顺利利地都活过来,也更不会健健康康地成长。

外老太儿很长寿,活到八、九十岁。老天有眼,让她耳不聋,眼有弱视力,在那样极其艰苦的年代,不但熬到了小舅结婚小姨成家,还四世同堂。经过改革开放的岁月,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解决了温饱,不愁吃穿,到晚年外老太儿走不动路了,出不了远门了,但是,她还老当益壮,平时担负起看家护院的责任,像一只蜡烛,一直熬干自己。外老太儿去世时我在外地工作,父母没通知我奔丧,后来才听说,我感到很悲痛,总想为她写篇文章作为纪念,表示哀悼, 可是念叨了几十年,在今年的清明节之前,今天总算如愿以偿,了却了我一桩心事。

外老太儿就是一位极普通的农村老人,也是我所认识和尊敬的已故长辈亲属中其中的一位,之所以现在仍怀念她,是因为她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我的教育成长太有帮助了。我从她身上感悟到:人的一生是短暂的, 活着就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有令人美好记忆挥之不去的东西。外老太品德高尚,尊老爱幼、勤俭持家、乐善好施、甘于奉献的好品德,邻里和睦、善待亲友、战胜病魔、乐观向上的人生处事风格,都是我值得学习和传承的,在她的一生中,集中地体现了“勤劳、善良、贤惠、诚信、节俭”的传统美德和可贵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晚辈发扬光大的!

著名诗人臧克家有诗云:“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在活着”。外老太儿虽然辞世几十年了,但是她永远活在我的心里。在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我祭奠祈祷外老太儿在遥远的天国里永远地安息吧!

其他人在看啥

    《外老太儿》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