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江民政:切莫让“禁酒令”形同虚设
自2017年9月1日起,全省范围内的公务活动,一律禁止提供任何酒类,一律不得饮用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的任何酒类,包括私人自带的酒类。”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贵州省委、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出台公务活动全面禁酒规定。(来源于:8月30日,人民网)
其实,“禁酒令”在中国早就不是新闻,2013年就有文件要求公务员工作餐应当供应家常菜,不提供高档酒水,此后的八项规定等也都作出了相关的约束。然而,这样的文件越多,反而越说明这样的规定在执行中存在难度。就像马克•吐温说的:“戒烟有什么难的,我已经戒了很多次了。”
公务员在办公时间不喝酒是基本的职业操守,一旦在办公时喝了酒,就会让公共利益遭受“酒文化之考验”,损失是难免的。如今,众多国家都严禁公务员在办公时间饮酒。就是这样的基本规定,在中国却遭遇顽强抵抗,很难执行,原因何在?
当然是中国的“酒桌文化”在作祟。中国人讲究“无酒不成席”“酒桌上好办事”,在酒桌上一句“感情深,一口闷”“一切都在酒里”,似乎立刻就能让酒桌上的陌生人变成“老朋友”。觥筹交错中,规定、原则也随之模糊起来,于是平时办不了的事,在酒桌上就能办成。在这个过程中,公共利益难免要让位于私人利益,酒桌也成了腐败的温床。
公务员难禁酒,还在于很多官员对公与私的界限划分并不明确。如果界线明确,公务员只要上班不喝酒,下班小酌痛饮均无伤大雅。但公私界线不明确的官员们在下班时间参加酒宴,即使抛开腐败问题不论,在酒桌上建立起的私人关系也很容易就延续到未来的工作中,公正、公平、公开难免沦为祭品。
因此,公务员“禁酒令”要摆脱执行难的困境,最终要靠强化制度刚性约束,让“禁令高压线”不断电。但又如何保证通电的“禁令高压线”不断路?显然,仅靠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和反腐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局面一样,要禁酒也需祭出重拳重典形成“不敢喝、不能喝、不想喝”的风气。
总而言之,“禁酒令”再次成为升级版,但公务员禁酒仍需时刻敲响警钟,“禁酒令”要落地生根仍然还有一段艰辛的路要走。(文/涪江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