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霞:“酒文化”岂能是干部成长PH试纸?
“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可放心;能喝一斤喝八两,这样的同志要培养;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同志不能留;能喝啤酒喝饮料,这样的同志没人要。”这读起来像个顺口溜,实为某类官场的真实写照。(9月1日 央视网)
众所周知,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仅留有杜康酿酒之传奇,更有李白“斗酒实百篇”的飘逸,还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洒脱。然而,当酒文化与一些官场不良习气结合在一起时,酒“文化”却已经变质,变成了一种畸形的官场生态,与文化渐行渐远,与不正之风和腐化堕落却越来越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开展了反“四风”等活动,各地也陆续开展了相结合的活动,出台了各项规定制度,作为“四风”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公款吃喝更是整改落实的一个重点,通过这段时间全国上下的努力,反“四风”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各种不正之风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是从个别陪酒死的案例的来看,反“四风”活动都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而官场上的“酒风”更是一个痼疾,领导来了要喝,检查工作要喝,不仅领导要喝,陪同的人员也要喝,接待的人员更要喝,如此喝法,其实不仅喝坏了某些人的身体,更喝坏了党风政风。
而今,各地纷纷也出台了最严“禁酒令”,不管是从落实中央规定和制度来看,还是从作风建设、提升地方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来看,亦或是从保护干部、减少公款消费等角度来看,都应该被点个赞。作为“禁酒”这块的工作,其实中央早已有明确规定,其他各地也纷纷出台了相关规定和制度,但是,细细品读一下,很多地方的“禁酒”并不严格。比如“禁止工作日中午饮酒”限定了时间,只有工作日中午不能饮酒,那其他时间呢?比如晚上,是不是还是可以潇洒依旧?是否还是可以接待依然?再比如接待的层级,很多地方是管住了基层,没管住高层,也就是说,许多针对基层干部的严禁落实了,上层的领导干部却没有受到影响等等.
显然,在酒文化日益盛行的时下,领导干部沉湎于酒桌之上喝得脸像关公、行像济公已屡屡皆是,有的甚至丑态百出、庸俗不堪,群众颇有微词。同时,中午喝得酩酊大醉,下午酣然入睡或醉意朦胧,影响的必是办事效率。迎来送往更是潜存于领导干部中的一种“顽疾”,而其“病根”就在于酒的“凝聚”作用。这些着实影响着党的优良作风。大家试着想,禁止领导干部中午喝酒,有利于大家在八小时工作圈内保持健康的精神风貌,从而塑造作风严谨、务实、认真的良好形象。因此,“禁酒令”就应当来得猛烈些,来的彻底一点。
所以,整治党员干部纵酒这点“小病”必须要用“重药”来医,这个重药,从观念上看,是要重视,不能把纵酒看做一个无关紧要的事情,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就是要时刻警醒,对于有关部门来说,就是要坚决遏制。从方式上看,既要加大制度的制定出台,给“纵酒”打造一个监管的笼子,更要加大落实和监管力度,真正把“纵酒”关进制度的笼子,确保发现一起纵酒的党员干部就严肃查处一起,真正起到震慑的作用,做到防患于未然。
但是,对个别官员的惩处或者是发现一起严惩一起,只是一个治标之举,真正要让干部“不想喝酒”、“不敢喝酒”甚至“不愿喝酒”,关键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引导,尤其是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教育,先正“上梁”、下必效之,更要加强监督管理,构建权力运行的公开体系,让官员当“透明人”,让群众、社会、媒体和有关部门一起联合监督,让其不敢“越雷池一步”。(文/刘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