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日记 > >刘春霞:切莫让“圈子文化” 给官员戴上变异人情“枷锁”

刘春霞:切莫让“圈子文化” 给官员戴上变异人情“枷锁”

2017-09-05 11:14 作者:宁静致远 阅读量:158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据媒体报道,一名副县级干部,被人称为“旷会长”;他参与组建的同乡会组织严密,有章程、有分工、有固定经费,成为谋取政治经济利益的小圈子……近期,湖南省衡阳市纪委查办了一起利用同乡会资源、涉嫌骗取国家专项资金的大案,一个隐蔽运作长达18年之久的同乡会浮出水面。现实中,被小圈子套住的党员干部不在少数:辽宁贿选案发生背后处处折射出“圈子”“帮派”的影子,一些领导干部肆无忌惮拉帮结派,各种势力相互比拼。吕锡文在担任北京市委领导后,因爱打网球、爱好中医养生,身边就聚集起了“网球圈”“养生圈”;她丈夫做红酒生意,又形成了“品酒圈”。(9月3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下,官场上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俨然结成了贪腐同盟,其变味畸形的乱象屡屡为群众所诟病。试想,“圈子文化”日久生情,圈内人若“一人得道”,其他人自然跟着沾光。透过众多塌方式腐败窝案不难发现,扭曲的“圈子文化”给官员套上了变异人情网,万万不可小觑。

“圈子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个志趣相投、爱好相同的人在一起的圈子。比如:书法爱好、舞蹈爱好、摄影爱好、徒步爱好、球类爱好……如此林林总总的“圈子文化”里,不论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在圈子里都应当是平等对待,以兴趣爱好为存在之基,这样的“圈子文化”是纯洁的、健康向上的。然而,党内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具有依附性、投机性、帮派性、贪婪性的特点,是一种具有浓厚封建主义色彩的腐朽文化,玷污了共产党人应有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严重败坏了党的形象和风气。

从古到今,事实上,“圈子文化”由来已久。唐朝的牛李党争、北宋的新旧党争、明末的东林党争、清末的帝后党争,最终都在党争内耗中丧失了发展机遇,加深了统治危机。当今社会,我们党多年来对于自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考验和风险,是十分清醒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告诫,“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是哪个人的家臣。”从一些腐败分子情况看,“老虎”锒铛入狱,寄生在他们身边的“狐狸”“苍蝇”也随之落网。正是变异的“圈子文化”导致其违法违纪触目惊心,其后果危害祸国殃民。

古语云:“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就其本质而言,“圈子”无非是一种利益联盟,是以权力为轴心编织而成的一张关系网。201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党内决不容忍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 治理官场“圈子”,须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既要抓党员干部价值观建设,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又要抓阳光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同时,还要通过法治管住“圈子文化”,用刚性的制度、法律来规范干部行为,让其失去蔓延的空间。

树欲静而风不止。“圈子文化”绝不是官员难逃的魔咒,官员切莫因迷恋“圈子文化”而迷失了自我。为此,要净化政治生态、清正官场风气,就必须破除“圈子文化”的消极影响,清除政治山头主义、派别主义的遗毒危害。笔者希冀,领导干部要谨防“小圈子”、远离“小圈子”、反对“小圈子”,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扑下身子抓落实,求真务实干事业上。(文/刘春霞)

其他人在看啥

    《刘春霞:切莫让“圈子文化” 给官员戴上变异人情“枷锁”》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