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随笔 >随笔 >知遇之恩

知遇之恩

2010-08-03 18:52 作者:鲲鹏 阅读量:5154 推荐8次 | 我要投稿

知遇之恩

谈到知遇之恩,历史上最为有名的莫过于诸葛亮对刘备的报答了。想当初,刘备在新野小县,兵少将寡,暂时寄人于篱下,虽然在徐庶的帮助下打了几场胜仗;但曹操谋士程昱对徐庶知根知底,利用其至孝之情将徐庶的母亲骗到许昌,以欺诈之计骗得徐庶到许昌寻母,徐庶到许昌后其母自缢身亡。徐庶走后,刘备身旁再无谋士。在此情况下,刘备要完成恢复汉室天下的夙愿的确十分渺茫。因为完成汉室一统需要的不仅是刘备的雄才大略,而且需要在他周围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士。显然,刘备自己十分清楚这个道理。

商朝末期,姜子牙渭水垂钓,与周文王不期而遇。周文王礼贤下士,诚心诚意相聘,姜子牙为其诚心感动,为报答周文王的知遇之恩,最终在耄耋之年辅助文王的儿子武王推翻了残暴的商纣,建立了八百年的周朝基业。

刘备在徐庶离别之际自然依依不舍,内心十分伤痛。三国演义写道:玄德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庶辞曰:"不劳使君远送,庶就此告别。"玄德就马上执庶之手曰:"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会却在何日!"说罢,泪如雨下。庶亦涕泣而别。玄德立马于林畔,看徐庶乘马与从者匆匆而去。玄德哭曰:"元直去矣!吾将奈何?"凝泪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玄德以鞭指曰:"吾欲尽伐此处树木。"众问何故。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读过此段,让人犹如身临其境,特别是对刘备心情的描写,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的依依惜别的感人画卷。

在刘备惆怅万千,极目相望的时候,徐元直拍马而回。刘备大喜,遂欣然相迎。原来,徐庶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向他推荐了自己的挚友诸葛亮即南阳卧龙先生。徐庶对刘备说:“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自此,诸葛孔明在刘备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而且经过水镜先生的一再推荐,最终使刘备下了屈驾请诸葛亮出山的决心。

三顾草庐,可以看出刘备的礼贤下士,思贤若渴。在多次认错人之后,最终第三次访得诸葛亮在家。此时,诸葛亮刚游山访友归来,酣睡未醒。在此情况下,刘备静心等待,没有冒昧打扰。一二个时辰之后,诸葛亮才醒,并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此诗可以表达出诸葛亮出山前的心理状态。

诸葛亮最终为刘备的诚心所感动,决定辅助刘备匡扶汉室。面对当前刘备偏隅一方、寄人篱下的情形,诸葛亮前瞻性地预言了三分天下的政治格局。后来的赤壁一战,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以后人称赞诸葛亮:“未出草庐,已知三分天下。”

刘备自从请出诸葛亮之后,自比自己如鱼得水,对诸葛孔明十分敬重。此待贤之道,堪称典范。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为实现战局的胜利,甘愿听命于诸葛亮的调遣。此种君臣关系,天地可鉴,日月可昭。正是刘备的诚心诚意彻底感动了诸葛亮,所以诸葛亮在执掌军政大权的时候,无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夷陵之战后,刘备病逝白帝城。临死前对诸葛亮托孤道:“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坦诚。刘备死后,诸葛亮竭尽全力辅助后主刘禅,其对刘氏可谓尽心尽忠,肝胆相照。诸葛亮亲自撰写的前后出师表,一腔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跃然纸上,让后人读后感慨万分。

自古伴君如伴虎,由此不慎带来的杀戮古今皆然。然而刘备和诸葛亮鱼水般的君臣关系可谓前无古人,恐怕也后无来者。诸葛亮竭尽全力辅助刘备父子,并不惮功高震主,为的是报答先主对自己的三顾之情和知遇之恩。这种恩情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激荡着的令人瞩目的浪花,另后世子孙渴慕不已。

其他人在看啥

    《知遇之恩》的评论 (共 0 条)

    • 奴歌:迷了《三国》了:laugh
    • 海茵: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知遇之恩,当然也是生命中一种极其难遇和可贵的恩情。
    • 紫贝壳::good
    • 泥人:好啊,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而佩服。
    • 零度相约:千里马不常有,伯乐尤为不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