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是我童年启蒙时期的读物之一。遥想起来,也有二三十年的光景了,我幼年喜静不喜动,往往独自一人苦坐默读,《红楼梦》一书也常在手头翻阅。儿时翻阅的《红楼梦》共计四本,为父亲精心收藏在书箱里。记得一次聚精会神捧读,恰被父亲撞见,不免训斥一番,后经苦苦哀求,才有幸被允许翻看。
《红楼梦》对于儿时的我,只是一篇篇不连贯的故事,里面的诗词曲赋,一概跳过。尽管这样,对于我仍充满莫大的吸引,现在想来,也许是里面的人情世故吧,它的里面是万千纷呈的世界。
最近,重新翻阅《红楼梦》这本书,与儿时的感觉大不相同,虽说它之于我像是久违的旧友,但让我沉浸其中,每晚必默读三五回以解渴慕之情。每每读过之后总是思绪万千,内心深为之撼动,甚至读后夜不能寐或遭遇近年来罕见的梦魇,似乎对于它有些痴迷了。
细细品来,自《离骚》以来诗词曲赋精华均集于《红楼梦》一身。屈原作《离骚》展现的是郁郁不得志不能以身报国的爱国情怀,而曹雪芹作《后楼梦》是对全女性乃至全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一生写作三十七个伟大剧本,塑造人物形象四百多个,其展现的人情世态、尊卑贵贱被曹雪芹尽情展现于一本《红楼梦》中,堪称奇迹。自《红楼梦》后,中国的小说无出其右者,均从《红楼梦》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或者说其后的小说除表现手法外其主题要义及结构等均能从《红楼梦》中找到原来的影子。
读《红楼梦》的人,见解千差万别,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管中窥豹、瞎子摸象一般,总难达到作者之境界。《红楼梦》第一回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也想作个解味之人,想细细品味作者的寓意和内涵。但《红楼梦》因成书年代的关系,除了使用大量的谐音字和拆借字,还大量的引经据典,而且所引典故书籍均需要读者对原书了然于胸方可破解,只因为《红楼梦》是罕见的古今以来惜墨如金的作品,它的句子不仅简短形象,一般不超过十几个字,而且其引经据典部分都留有大段空白,只能在原书中找到答案。然而,作者有明确的哲学观,作者虽慨叹“谁解其中味”,但总是超越时空在书中与读者不经意间破解谜底,这也是此书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
像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品一样,《红楼梦》提出了许多关切命运关怀人性的哲学命题,作者并没有给予详细解答,而是展现了人物的命运留给读者充足的想象空间。比如宝玉的两个贴身丫头袭人和晴雯的个性不同决定了其不同的命运。比如它里面描述的一百零八个女子,特别是重点描述的十二个女子,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归宿,着实让人感叹。
然而,《红楼梦》一书的核心脉络在哪儿?我苦苦沉思。如果把《红楼梦》比喻成一颗参天大树,毫无疑问它的骨干擎起的是大观园的风景。小说的主要活动场地在大观园,所以大观园里方可找到打开这本书核心秘密的钥匙。但凡有景致的地方古人均喜欢题匾额对联,承德的避暑山庄康熙皇帝题有三十六景,乾隆皇帝题有三十六景,共有七十二景,景致各异。有人说大观园建于金陵南京,也有人说大观园建于北京。南京、北京二地我也曾游览,但总感觉大观园应该在承德避暑山庄较为合适。因其间的楼台亭榭,山水花草与书中描写颇为相似,我就姑妄言之吧。
大观园内发生了很多的故事,独以黛玉葬花一节让人读后如醍醐灌顶。儿时的我读后十分不解,花开花落、草长莺飞均是自然现象,特别是落花终将化为尘土,何谈葬花之意;更有古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之说。但读过黛玉的葬花词之后,豁然开朗,摘录如下:“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天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 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葬花词可称为《红楼梦》诗词曲赋中的经典之作,可见作者曹雪芹深厚的文学功力。可以说曹雪芹把对人生对自然万物对世界的万千情怀均借黛玉之口浓缩其中了。所以一个“情”字提纲挈领的贯穿于全书每个章节。
宝玉耳闻目睹黛玉之葬花,感花伤己。所谓“落花流水春去也”,此情此景,让人触目伤悲。所谓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曹雪芹通过对大观园短暂的繁华烂漫的描绘,最终实现的是与“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凄惨冷落下场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
大观园的女子可喻为落花,宝玉可喻为流水,所谓“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表面上看是宝玉石性的顽劣、痴迷,实则揭示了黛玉的“情情”与宝玉的“情不情”。林黛玉钟情于一人,只对一人用情,是为“情情”;而贾宝玉兼爱、博爱,是为“情不情”。对于宝玉来讲,就像一个人有多种爱好,样样都爱,实则没有爱好。所以“情不情”即“无情”;“无情”即“无不情”,与《红楼梦》中的“好即是了”、“色即是空”“假即是真”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