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黛玉而写
一直喜爱红楼梦,只是俗懒之故,竟然一知半解。自知羞于独立成文,然而,最近的红楼热潮勾起我内心郁结的一团情素,不为其他,只为黛玉。
对于黛玉,又爱,又怜,又疼,又叹。
爱她,是因为她的貌美,性灵,才高,情挚。她眉尖若蹙,双目含情,静如姣花照水,动似弱柳拂风;暮春之际,落红满天,她怜惜伤感,把锄葬花,只有她才是最懂自然之声,最解落花之意;葬花辞,开篇入境:“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情真真,语切切。咏海棠,奇思妙想:“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桃花行,物人合一:“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她对宝玉之情,更是与众姊妹全然不同。她的情,发于心,止于意,非言词所能尽述矣。只看宝玉挨打一节,别人来时,只是劝说宝玉早该听劝,而黛玉,先是“眼睛肿得桃儿一般”,听宝玉说些宽慰自己的话,感动至极,“半日,方抽抽噎噎地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殊知这一句,重过别人千百句!
怜她,疼她,是因为她上无父母,下无同胞,自小多病,寄人篱下。很多人不喜欢黛玉,包括书中人物,包括书外读者,觉得她太忧愁,太敏感,太刻薄,太孤傲。而我认为,不理解她的身世,便不能感受她的内心。生来多病,本就使人添愁,再加上父母亡故,人生之大不幸事。在贾家寄居,各姊妹均有父母兄弟等扶持照应,欢笑簇拥,亲疼亲爱,而她,唯一能够指望的就是那个封建长者----外祖母。然而这外祖母也究竟不比自己之祖母,贾家更不是她自己的家。她的终身大事,没人真正替她做主。孤身处于这纷繁复杂的大家庭,既伤感寄怀,又不经意地想要争取,还要张扬与生俱来的个性与才华,她的敏感和刻薄,是一种被压抑的挣扎,是封建礼教下难得的真性情。正因为她敏感,才处处因为宝玉而吃醋,在那些个个为着某些目的而行事说话的人看来,她这样的做法,的确是小性子,小脾气。可这正是一种毫无掩饰,毫无功利的心灵之纯净啊。
叹她,是因为她红颜薄命,痴情而终。一生之心,化作泪水,终无结果,焚稿断情。在那样的社会,那样的家庭,容不得她的孤傲,她的爱情,终于在宝玉和宝钗成亲的夜里,黛玉,带着她的真情,她的眼泪,她的才华,她的遗恨,离开人世。正是:“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掩卷沉思,不免感叹,如黛玉之人,岂止曹公笔下一个?古人不提,只说现今世上,出身贫寒,父母不全,才华出众,心性敏感,这几样不一定占全,也或有其他境遇,凡心似黛玉者,必有黛玉之行为一二,性情一二。真希望这样的千万个黛玉,在看到书中情节之时,不要一味地共鸣,一味的悲叹,我们要做的,是新时代的黛玉,不为世俗礼教所羁绊,不为出身卑微而自怜。我们可以施展才华,而不必深锁庭院,可以争取爱情,而不必痴情枉然。
为黛玉而写,为黛玉而悲。悲后奋起,只为,新的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