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陌生人
熟悉的陌生人
夕阳的余晖倾洒在那一老一少的路人身上,在他们另一侧一百八十度的转角方向,留下一长一短的、金黄色的影像。
—题记
他是七十多年前的孩童,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卓绝的日子,他诞生在破旧的茅草房里。
他是四十多年前的青年,世界力量经过“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他投入到建设繁荣昌盛的新中国洪流里。
他是十多年前的收获者,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他拾掇着用一生酿就的硕果,至少,有着儿孙满堂的喜悦成绩。
他生命的秋天,稻穗一般的饱满。那张布满皱纹的脸,那双粗糙宽厚的手,历经着风雨道路上的动荡飘摇与胜利凯歌。抗日胜利、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98洪流、北京奥运……他的命运和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的岁月征程也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跌宕起伏的世纪人生,他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社会,奉献给了子女。经济越来越发达,数字越来越简单,他与社会的鸿沟却越来越大,通信越来越便捷,车费越来越便宜,他与子女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面对2010的今天,他变成了空巢老人,他变成了“文盲”。
“六旬老太两年才晓死”, 如果这个他不是住在一楼,不是水龙头坏掉,可能他死亡的事情还是不会被发现。“死后七年成白骨”这个他从瓷砖已经泛黄的洗手间爬到大门仅仅七八米的距离,我们却未能能及时握住苍老的手,这短短的几步的距离,却让他等了七年,直至白骨。“11条狗吞食老人尸体”这个他倒地的时候是否还有知觉?爱狗爱了一辈子却惨遭啃噬,何等凄凉。一个人生活,每天睁眼就为吃饭、闭眼就为睡觉。一具尸骸,联系到死因——饿死、冻死、病死、中毒死亡,甚至抑郁自杀……让老人在孤独中死去,让老人尴尬离去,让老人死后还不晓原因,这是我们的失职,更是我们的耻辱。
我家邻居王老爷爷,曾经是抗美援朝的英勇战士,六年前老伴因病过世,起初两年六个儿子还轮流照顾,后来都不愿和脾气暴躁的他居住。后来他也悄悄告诉我说是他儿媳弄冷饭给他吃,他受不了那个窝囊气,他自己有政府的工资,完全可以潇潇洒洒的一个人生活,至于他到底潇洒不潇洒,我想只有王老爷爷自己知道了。独居后的他每天六点过起床就哼歌,编簸箕、背筐之类的竹艺品,有时会一个人大声说话、骂人。记得有一次他上街,上衣袋被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一个月的生活花费没了,那段时日常听到他一个人在骂脏话。习惯了他的“热闹”,有时很久没听到他说话的声音,我们一家人还担心他是不是出事了。
九九重阳,堆积的爱心。许多的社会团体都赶往敬老院献爱心,打扫卫生、洗衣服,唱歌跳舞,散步聊天。志愿者把一年该给的微笑一天全部给完了,把一年该给的关心一天给完了,剩余的三百六十四天呢?老人们就这样怀念着那一天的日子吗?面对志愿者坐过的那张椅子、那个位置,他们会不会痴迷的回忆一个下午,独自感伤?巨大的心理落差,说说笑笑后的冷清空旷,他们会不会觉得被冷落了、遗忘了。
孤独茫然、苦笑叹气,更多的无奈。打开电视,只是觉得有些声响热闹些;想发脾气,又找不到宣泄的途径;接听电话,又不愿在孩子跟前唠叨。他们一辈子为子女担心,一辈子独自面对困境。甚至有些老人因为现实生活压力、家庭坎坷、疾病缠身、严重失眠等原因不能安享晚年。子女长大成人,往往像羽翼渐丰的鸟儿,离开父母的巢穴,到外面的广阔天地翱翔,因为种种原因也不能照顾老人,这群子女不得不让敬老院陪老人度过最后的旅程。
老人老了、老了就变成老小孩了,做晚辈的我们,年轻一代的我们就要体贴老人、理解老人,无论在生活照料、心理抚慰、还是健康保健上,我们都要给老人足够的关心关爱。有些人不愿几代同堂地蜗居在老屋中,吃着同一个锅里的菜,不愿父母干扰自己的私生活,那请你与他们保持“一碗汤”的距离,端一碗汤过去不会凉的距离。
“子欲孝而亲不在”,那是人生的一大遗憾,不要待到没有机会的时候才想起自己该对他们尽孝心。记得老人的生日,记得老人的鞋码、记得老人的结婚纪念日、记得老人最爱喝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