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通讲001
讲课内容:《摩诃止观》通讲001初稿
讲课地点:天台山佛学院 讲课法师:定智法师 文字整理:妙彻居士
备注:不能确定是否书写正确的文字或句子,用红色字体标示
今天我们讲《摩诃止观》,《摩诃止观》这一部是天台三大部的一部最重要的一部,他可以说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讲的核心的内容,《摩诃止观》他是一个完整的一部,这一部实际上概括了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五时八教里面的一切内容都包括在《摩诃止观》里面,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宣扬的一切佛法,与释迦牟尼佛五时八教所讲的佛法完全一样,没有超出的部分。智者大师讲《摩诃止观》也概括了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时教,也是概括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佛法,都概括无余,所以《摩诃止观》这一部法,摩诃是大。大,他是体大,他的名大,体大。名,《摩诃止观》这个名他的大不是说一般世间所讲大与小相对的这种大,他这个大是概括了十法界里面的一切名相,包括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修罗法界、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与佛所有的法界里面的一切名相,都概括在一个摩诃里面。所以摩诃之大不是我们世间一个概念中的一个大小,他是概括了十法界,他的名大,他的体大,他作为一切诸佛法的体,一切修行的体,一切理的体,一切智慧的体,一切慈悲的体,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具有一切功德的体,是一切经文的体,所以他的体大。他的用也大,《摩诃止观》一旦证悟,即可以登圆教初住位,圆教初住位可以百界作佛,成佛可以一生可得,所以《摩诃止观》的用也大。他的宗,我们修《摩诃止观》,每一个人,修《摩诃止观》就是为了《法华经》里面的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所以《摩诃止观》他的宗旨就是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与《法华经》的宗旨是一摸一样。我们《天台三大部》里面有《法华文句》、《法华玄义》,这二部是文字般若,而《摩诃止观》是观照般若,由文字般若通达到观照般若,这是一个从教而起观,我们天台宗就是教观双美。所以以《法华经》的教法而概括了这里面的止观法,所以称为《摩诃止观》。《摩诃止观》虽然是称为《圆顿止观》,而实际上他为了显示圆顿的时候,他没有把方便丢弃掉,而这个方便部分《摩诃止观》始终把它提示出来,所以让我们通过比较法,从凡夫地的颠倒到达外道的执著、邪执再到声闻的小乘,然后再到菩萨地、权乘菩萨地的一种偏执,然后再到圆顿的止观。所以这一步一步的上来,所以《摩诃止观》这个法门、修行法门,他是由浅到深,又是极圆极顿。
讲《摩诃止观》对我来讲,这也是一个很艰巨的一个任务,因为《摩诃止观》是开佛知见,也就是续佛种。我们大家来到天台山万年寺,为了继承的是什么?就是佛种,也就是为了开佛知见。要开佛知见的话,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摩诃止观》他是让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能够快速的悟入佛的知见,但是要悟入佛知见这一点,以前上二届研究班的学僧有沈老师在那里作狮子吼,在第一义上一直在那里开显。那个时候我也不需要特意的再为大家再讲第一义谛,只要把智者大师原文、妙义能够开发出来就行了,当然第一义方面只是点到为止。现在沈老师他也不来这里,由于身体的原因,没有来这里给大家讲《摩诃止观》,因此,所以我还有在第一义上的一些任务,希望大家能够对于圆教的第一义能够生起大信心,信心是最重要的,你如果生不起信心的话,你入宝山空手而归,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所以大家这是一个法缘的问题,也是一个因缘的问题,大家有些也许根机不够,有些根机已经到了,就是差一点点火候。我们学《摩诃止观》,一个任务是消文,就是把《摩诃止观》里面的文意先消释一番,消释一番主要是通过消文,目的是为了明白智者大师向我们宣讲的妙义,也就是明白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宣讲的妙义,也要明白十方诸佛究竟的极谈,最究竟最妙的法门,所以通过消文,就能够,我们把我们的菩提心投入到对《摩诃止观》的思维、听闻上来,你在听闻《摩诃止观》,回去还要思维《摩诃止观》,这是我们学习《摩诃止观》的一个要点。
《摩诃止观》他整个内容的概括我先大致的给大家作一番论述一下。在讲经文之前,我们还首先需要的是把《摩诃止观》的一些就是概况给大家作一个系统的一个阐述。这样呢好处就是便利于大家对《摩诃止观》一个框架性的认识。以前我在研究班给大家讲《法华玄义》的时候,也是花了几节课是专门讲《法华玄义》的一个概况。讲概况呢我们不讲经文,因为智者大师的论著,我们直接讲起来的话,因为会受到这些文字上的一些障碍而对整个《摩诃止观》的系统就缺少一个总体性的一个把握,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就像我们坐飞机一样,你坐飞机一看这个大地,基本上整片大地的情形你都看的清清楚楚,因为坐飞机,上面一看山都很小,房子也很小,河流也很小,整体性就加以浓缩,所以一目了然。《摩诃止观》也一样,因为他的部头大,他跟我们天台宗其他一些比如说《教观纲宗》,纲宗纲宗就是纲要性的,天台宗纲要性的部分,但《摩诃止观》他是天台三大部,这个是大部,大部的话,它体系非常庞大。如果说你直接进入到论文里面去看的话,你就会整体性的把握就完全失去了,丧失掉了,所以你只有在整体性的一个把握之中,去了解天台三大部的概况,这样的话,以后再讲到原文的时候,你就不会说,哎,现在已经讲到哪里了?连书在第几页都找不到了,这就是我们经常会犯这样的错,主要是因为我们对于《摩诃止观》的整体上、整体性上没有把握好,缺少一种概论。我现在就是要根据这些科判,把这些《摩诃止观》的一个概况给大家简单的讲一下。
《摩诃止观》他先分为两大部分,《摩诃止观》总的分为序分跟正说分,但流通分他就没有说,为什么?因为智者大师在正说分也没有讲完,正说分总共智者大师开了十章,结果讲了七章,后面就不讲了。在第七章后面还有三个境,也没有讲,本来要讲十种境,十种境他只讲了七种境,所以智者大师在讲《摩诃止观》的时候,他这个境也没有讲完,但是虽然没有讲完,他已经把《摩诃止观》的大意、概况、要诀全部都已经讲出来了,所以,因此我们只要把《摩诃止观》这一部能够学下来的话,你已经足够,你可以对于《摩诃止观》的理解以及修止观法门。我们很多人都苦于没有办法来修这个法,《摩诃止观》到底怎么修?怎么个观法?坐在禅堂里面,整天坐在那里,也不知道怎么用功,用功的方法是怎么样的?也不懂,如果你《摩诃止观》学了以后,你就是非常明白,怎么用功,怎么纠正境界,怎么样对治你的烦恼心,怎么样对治你的病,怎么样对治你的业障,怎么样对付你的见解,怎么样对付魔境,怎么样对付这些禅定境,怎么样对付这些二乘的这种止观法,以及权乘菩萨法,这些都是要我们用功的,如果说你对这些东西不了解的话,往往我们在禅堂里面都是盲修瞎练的,很多人在修都是盲修瞎练在修,不是在那里观的妙观。所以很多人说止观法门还不如念佛法门,因为念佛法门,有些人觉得念佛法门比较好,都是因为他不了解《摩诃止观》,导致智者大师讲《摩诃止观》讲了以后都没有人去用,当学教理,听了一遍就算了,最终用功都还是念佛去了。所以这是就说智者大师所讲的宝藏,包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讲的一切宝藏都把它弃在一边了。
这里我们要讲的就说序分的,智者大师讲的序分,有通序跟别序,通序就简单的讲,我们《摩诃止观》,所听《摩诃止观》这个体,还有能听《摩诃止观》这个人,章安大师他是听到《摩诃止观》,到底谁在说《摩诃止观》呢?就是智者大师。说《摩诃止观》的时间,还有说《摩诃止观》的地方、地点,这个是讲《摩诃止观》的通序。但别序呢既然我们知道《摩诃止观》是由智者大师讲的,反过来讲我们知道,智者大师是跟谁学的?那了解这个师承的问题,所以就是我们任何法都有一个法缘,所以他要了解师承,师承呢就追溯到上要追溯到释迦牟尼佛,然后再追溯到印度的二十三代祖师,还要追溯到我们天台宗的高祖龙树菩萨,再要追溯到慧文大师,慧思大师,然后再到天台智者大师,这是一个师承的关系。还有一个就是,作为一个人的传承来讲有这些,但作为所传的法,讲到《摩诃止观》的话,首先还要明白有次第止观,比如说象那个《释禅般若密》,还有《六妙门》是不定止观,还有《圆顿止观》,有这些止观上的一个传承。了解这些止观,着重于了解《圆顿止观》, 这是我们讲的序分。序分讲好以后,接下来我们要讲正宗分。
正宗分就是智者大师要讲《摩诃止观》,他要把整个《摩诃止观》分为十章,第一章是称为大意,《摩诃止观》他整个大意讲什么,在大意的地方智者大师实际上又开了五略,通常称为五略十广。大意就是说《摩诃止观》的大意是什么?就是用五种简略的大意来概括整个《摩诃止观》。十章是叫十广,就是广泛开过来的话,一共有十个方面,称为大意章,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观,果报,起教,旨归。大意就说在讲《摩诃止观》的时候先把一个大概情况讲一下,再解释《摩诃止观》的名字,《摩诃止观》的名字有相待止观跟绝待止观,有三止、三观。有绝待的三止三观,有相待的三止三观。通过这个名相的了解,然后再要辨别他的体相,《摩诃止观》的体是以什么为体?那他所摄的法有摄哪些法?就是我们说《摩诃止观》到底概括了哪些法?你要有所了解。偏圆呢,我们既然知道《摩诃止观》,但我们不知道偏法跟圆法的区别,所以这里要鉴别圆顿法跟偏法的这个区别。第六是方便,方便我们通常就是讲二十五种方便,在《释禅般若密》也提到,《小止观》里面也有提到,二十五种方便在《摩诃止观》里面有什么区别呢?《摩诃止观》里面的方便即是密妙,《摩诃止观》讲的二十五方便不像我们其他的那种方便,方便就是方便,所以《摩诃止观》里面讲到二十五方便第一个是持戒,但他的持戒就跟我们其他的戒律学里面所提到的持戒是完全不一样,他是根据《大智度论》里面提出来的十种戒,还有《涅槃经》里面所提到的这十种戒,这个戒律实际上有圆顿戒的成分。它有威仪上的戒,有定中的戒,有定共戒,还有道共戒,道共戒里面他又分为有真谛戒,又有俗谛戒,还有中道戒,中道戒只有法身大士才能够证到的,如果你不是法身大士,这个戒就不要说连名字能够了解的都很少,更何况能够修这个戒律的,那就更不要说了。《摩诃止观》所讲的戒律就是与众不同,二十五种方便每一种方便都是这样的,都是有凡夫的这种方便一直到达究竟圆满的大方便,一也是讲到如来一,这些都是属于一种大方便里面的圆顿方便,圆妙方便,是一种秘密方便,这是我们讲的这个是二十五种方便,他又加以开显。第七章是正观,正观部分的内容最多,我们等一下还要再讲,因为正观部分智者大师首先观到底是什么?观就是说是一种智慧,观是从因地上来讲,它是因中的智慧,把因中的智慧进行观察,逐渐逐渐就是成就诸佛菩萨果地上的智慧,所以在因中就是叫观,果地上就是叫智,观其实就是智。所以我们学习天台止观,这个正观实际上就是真正开始下手了,真正开始让我们凡夫,每一个凡夫,把我们凡夫内心里面的那种智慧就是发出来,要成为诸佛菩萨究竟圆满的佛知见,要成就佛知见,你必须要从因中的观下手,没有这个观就不可能达到果地上的一种妙观,果地上的大智慧,果地上的智慧就是般若德。有了正观,但是观实际上我们不仅仅说是般若德,因为观有三种观,这三种观可以通三德,可以通解脱德,般若德与法身德,三种德都是相通的。所以说止观这个因实际上是通三德的,止即通解脱德,观即通般若德,非止非观即通法身德,所以说止观这二个字实际上是通三德的。所观的境界是什么呢?所观的境界智者大师一个是说阴入界境,阴就是五阴,入就是十二入,界就是十八界。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它是整个法界的概括,整个法界讲的太广了,太笼统了,我们再分一下,分为五阴,五阴分了感觉还不够详细,那再开成十二入,十二入再觉得不详细,再开成十八界。实际上讲阴入界就是讲所观境就是整个法界。《摩诃止观》所讲的阴入界,这是阴入界境,这是第一个境。第一个境要用什么方法来观呢?他用十乘观法,十乘都可以观阴入界,用十种方法来观察阴入界境,就可以通达到佛的知见。有些人根机高的只要观不思议境就可以通达,中根的人要观七种方法才可以通达到不思议境,下根的人必须要用十种方法才能够通达到不思议境,通达到诸佛菩萨的秘密宝藏,所以通过观阴入界境他就可以成就佛的功德。还有一个就是观烦恼境,因为在观阴入界境的时候,观着观着人的烦恼心就起来了,在止观的力量的冲击下,把你无始劫里面的习气、烦恼都被冲出来了,就好比说我们从来没有都打扫过的一个垃圾堆的房间,门一打开,一进去就被房间里面的臭气熏倒,这个烦恼境就是这样。门一打开的话,臭气熏天,臭气就是譬喻烦恼,就比烦恼境所熏倒。所以我们一进到这个房间里面,马上就会被烦恼境所迷惑。再一个通过烦恼境的观察以后,在生理上有些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生病了,四大出现病了,五脏六腑出病了,有些鬼神找你麻烦了,引起了一些病状,这些病状出来的话,那我们说止观难道不修了吗?不是。就是说把病作为修观的一个境,象《维摩诘经》里面,维摩诘居士他示现生病了,佛陀就派他的弟子去看病,他的弟子个个都说我没有这个能力,维摩诘居士太厉害了,他的智慧太广大了,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对付。派几个菩萨,菩萨都说我也没有能力。派弥勒菩萨等觉菩萨了,他还说自己吃不消,最后派文殊师利菩萨带大家一起去看病,在看病的时候维摩诘居士就讲出来,就是说怎么样在病中用功,怎么样来安慰病人,怎么样安慰病中的菩萨,就是菩萨他为什么有病,病的原因是什么?有些是爱见大悲引起的病,有些是怎么样一个病,各种权乘菩萨有权乘菩萨的病,所以用圆教的妙理去安慰菩萨的病,让他这个病能够出出来。其实就说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其实修观生病不是坏事情,生病它是一个所观境,我们《摩诃止观》就是把病拿来修观用的,换句话来讲,你要成佛的话,我有病,我可以通过在病中修观可以成佛,这就是《摩诃止观》里面所讲的,其他法里面没有提到的一个地方。当然《维摩诘经》当然是提到,《维摩诘经》提到就证明说佛陀也是提过病中修观的一个道理,不是智者大师一个人自己发明了一个法门,不是这个意思。有了病以后,有些还会产生一种业障。业障,观这个业,各种各样的业,有三恶道的业,有三善道的业,有二乘的习气的那种业,还有权乘菩萨,有四教菩萨,就是各有各他的业,这些业在业中修观。所以业就是不思议的业,观这个妙业,就是成就不思议的业,所以我们修观还有一个业境。业境修了以后,还要修魔境。有了业翻出来以后,稍微这个业过了以后,本来功德将要显现,但是魔就来骚扰你,魔来骚扰你,魔有这个时兽精魅,还有一些就是破戒的这些精怪,还有一些就是魔障,鬼神魔,这是我们在《小止观》里面提到的这些。还可以分为四种魔,五阴魔,烦恼魔,死魔,还有天子魔,这四种魔就概括了一切魔,实际上烦恼也是一种魔。这里面通过观魔境,而魔如佛如,一如无二如,《摩诃止观》的观法他不怕魔,把魔当侍者来用,我们很多人修行怕走火入魔,但是《摩诃止观》,你会用《摩诃止观》的人,不但不会走火入魔,而且可以把魔当你的侍者来用,让它做你的侍者,让它帮助你弘扬佛法,教化众生。所以说一切魔的眷属都转成自己的法眷属。《维摩诘经》里面它就讲过这么一个例子,有一个比丘在那里修禅定,结果魔女过来,过来以后就是要求要侍奉这个比丘。这个比丘说,我不要。维摩诘居士就过来了,过来说你们这些魔女全部都留下了,他不需要侍奉,就侍奉我好了。这些魔女个个都怕了,个个都要逃走,结果维摩诘居士用神力让她们都走不了,走不了以后就给她们讲法,讲法听了以后她就觉得法乐比世间的欲乐更加乐。维摩诘居士就叫她们回去,这些魔女都不肯去了,她说要跟着维摩诘居士学了。维摩诘居士就说,你们都要回去,回去的话做无尽灯,你把你所学的法要传给其他人,做一个无尽灯,作为一个无尽法门,就说灯灯相传称为无尽。所以智者大师是传佛心灯,所以称为无尽灯法门。这个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学习佛法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在《摩诃止观》里面,把魔都作为一个侍者,来作为一个教化的一个对象,也作为一个修道的一个所缘境。我们世间人修行,一碰到烦恼来了,就觉得自己业障深重,就觉得自己是一个根钝的人,就没有办法修行了,就以后都要回避了,要回避境界,要逃避境界。那真正的修行呢能不能逃避呢?病如果要逃避的话,这个病不能转,所以不能逃避。《摩诃止观》是大智慧一个大雄大力的人,是所行的法,所以他能够面对这些魔境、病境、业境,当魔境过来以后,接下来就是禅定境显现了。因为降伏魔怨,自然而然,这个禅定的境界就显现。禅定境界显现有世间禅定,有出世间禅定,有小乘的这种禅定,这些境界都不是说究竟圆满,在禅定境中不能痴迷,不能执著,还要继续观察,还要用三止三观去把它消化成、观成不思议境,所以也是用十乘观法来解决禅定境。禅定境再过了以后,有些就是产生一种见解,有些产生一种宿世的见解出来了,有些人宿世前世学过藏教法门,他藏教法门滚瓜烂熟的能够倒背如流的背出来,知见猛烈的很,任何人跟他问藏教的道理,他都能够对答如流,智慧非常猛烈。还有些人学过通教的法门,通教法门他四门倒背如流,也是一个非常有力量。还有一种人学别教的法门,别教的法门他也能够非常的明了,讲的非常的圆融。那有些是圆教的法门,圆教的法门他也能够,四教四门都能够讲的非常的圆融。但是实际上他都是在见境里面,这个见还没有破,所以还是需要再修观。这是一个见境,见境过了以后接下来就是上慢境,我们修行到达见境过了以后,很多人都生起一种上慢,觉得我所证的境界已经蛮高了,有些人他得到一些相似的功德,就开始生起上慢心了,这个时候智者大师教你怎么样观破上慢境。还有一种就是二乘境界,有些人证到二乘果位了,然后对二乘境界就产生,住在那里了。《摩诃止观》他前面的路就不要走了,觉得哎,我已经证得阿罗汉了,我还要求什么?那就住在阿罗汉里面境界,分段生死了破了就可以了。还有一种人就是菩萨境界已经发出来了,菩萨的慈悲啊,所有的功德啊,非常的广大的一种功德都已经显现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就会觉得我这个功德够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就是止步为止。还有一种就是菩萨境,哦,不是,菩萨境就是还有权乘的菩萨跟圆满的菩萨,到圆满的菩萨那就可以了,但很多人就是到达这个方便的菩萨,在这个位置上就结束了。这是正观部分,后面象果报、起教跟旨归这三个部分智者大师就没有讲,也就是说止观所得到的功德圆满了,那就可以了。
我们这节课先讲到这里,大家休息一下。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