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随笔 >随笔 >男女有别,请君三思

男女有别,请君三思

2011-09-02 00:21 作者:魏仁珍 阅读量:223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在现实世界日益中性化的今天,各种个性化的打扮早已成为一种时尚。男性和女性无论从外形装扮,还是从内心感受来看,界限似乎已那么明显。尤其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也被彻底颠覆,这点点滴滴改变的现实让人不得不去探究两性关系的究竟。

康德在《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一书中指出:自然启示使得男性更加高尚化并使得女性品质更加优美化。因此,男人因自己特有的优异性可以大胆地表示:“即使你不爱我,我也要迫使你不得不尊重我。”同时,女性会回应:“即使你不高度评价我,我也要使你不得不爱我。”就这样,两性站在自己的立场相互抗衡着。在这里,康德强调的并不是两性的对立抗争,而是结合的优越性。

两性的结合起源于两者的相互倾慕与吸引。从这点看,中国古代传统的封建婚姻制度显得尤为可鄙。这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承诺给婚姻带上了欺骗与强权的面具。双方在毫无感情的基础上结合,其最后的悲剧性亦在情理之中。然而,两性吸引对方的方式是迥异的。女性,这类被称为“美丽的性别”的群体往往是以优美作为标志的。她们的扬弃也是以此作为参照点的。于是,我们可以时常在精品店内,鲜花店旁,首饰店前一一发现她们的踪迹,也可以从孩童时代就看出她们爱美的天性。我的许多女性朋友坦言:“不美丽,吾宁死。”因此,她们平日里省吃俭用,把结余的财物投用于大量的装扮和争奇斗艳中。最后的结果当然可想而知:女性之间互相伤害然后两败俱伤地誓言再接再厉。也许这类女性会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深思的睿智,但现实社会却更青睐她们。从身边我们时常可以听到诸如“女硕士生是李莫愁,女博士生是灭绝师太”的传言,这些似乎已成为高学历女性的代称。人们嫉妒她们,却又以此宽慰自己。由此可以看出,若干年前,在遥远的西方也出现了力举 “女子无才便是德”旗帜的大哲学家。康德用很多观点论证了两性在社会的相异与特性,给知识女性敲响了警钟。

我们不可否认男性在社会整体中应当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的地位。他们必须肩负家庭和社会的重担,这就需要冷静深邃的理智和抽象的思辨能力。于是,整个社会对男性的要求愈来愈高甚至走向极端。而女性则抱着“拼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心理费尽心思去寻觅伴侣。男性在这样的局势下不得不不择手段削尖了头往上钻。显然,这就无形中论证了康德关于两性特征的论述。

从我们的身边,我们可以经常听到有很多女性可以发现可恶的男人,却很少有男性觉得女性的罪恶。有事实证明对一个女人来说,她不去做坏事显然不是因为做坏事是不对的,而是因为那样会破坏她在别人心目中优美的品性。这种优美不等同于漂亮,更多地体现为一种道德的高尚和可爱。男性一旦被这种魅力折服,那么女性得到的将是甜美和敬意的永恒。至于漂亮的女性,当然所有男人对于她们的判断是一致的。这种可以称得上是规律的一致性让女性在两性关系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也促使女性不断追求优美。因为无论多么艰深的学问,男性总能以智慧精心研究出来,无论多么可恶的小人,男性总能可以以武力制服。然而当他面对心仪的女性时,不免会不知所措甚至漏洞百出。

其实,在许多人眼中,甚至大哲学家头脑中,女性是不需要精深的学识的。她们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功课是男性。年轻时,凭着美貌和装饰博得男性的喜爱;当美的毁灭者—年领到来时,她们必须及时调整方向,得逐渐让自己拥有高贵的品质去留住魅力。那样,即使鹤发童颜,她们仍旧能保持谦逊得体以令人惊叹。一生中,女性要学会用魅力吸引人同时又要用敬重感动人,这样男性就会渐渐脱离庸俗的外壳而转向去关注和追求女性的迷人情趣。

两性的结合是自然规则使之。然而幸福与否却在于双方结合前内心的感情天平是否平衡。显然,兼具高贵与优美品行的对象人人向往之。然而现实的婚姻的对方往往与自己心中设想的虚幻的维纳斯相符合。经历了痛苦的抉择后,总会有一方选择放弃婚姻,继续去寻找女神。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中对女性最完美的定义是“水做的骨肉”。女子纯洁无暇,不掺任何杂质。同时,作者也塑造了贾宝玉这一颠覆传统的男性角色。在千千万万读者眼里有无数优美的好女儿,只有一个优美的好男儿。我们用优美来形容贾宝玉似乎一点也不过,然而若以康德的视角观望这位大情痴,他不免会给宝玉贴上女性化的标签。

文学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我们无法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现实化。然而,在满目琳琅的现实社会中,毕竟男女有别,请君三思!

其他人在看啥

    《男女有别,请君三思》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