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日记 >日记 >中条山之战连载之十五 第三章 中流砥柱 第三节 黄河渡口

中条山之战连载之十五 第三章 中流砥柱 第三节 黄河渡口

2012-03-01 16:27 作者:靳平凡1 阅读量:98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第三节黄河渡口

中条山有多长,黄河都与它为伴。从永济到济源,黄河上有数十个渡口。黄河以北是抗日前线,以南是大后方。驻守中条山的中国军队的弹药军需,都集中在河南各渡口,由木船运到北岸,再通过人畜运往各兵站。尖坪渡位于黄河北岸现平陆县坡底乡境内马泉沟入黄河口的河滩上,是较繁忙的军需大渡口,下来依次是南沟渡、茅津渡、太阳渡。站在河北岸向南望去,河对面地形较为开阔,有一个规规整整的小山包很像个祭坛。这南岸属于河南省渑池县,属秦岭崤山余脉邙山山脉。汹涌澎湃的黄河,流经这里时变得平缓一些。尖坪下游20多公里是南沟渡,上游30多公里是茅津渡。第4集团军在这里设有运输站,办事处在一个窑洞里。

尖坪有人家20余户,其右侧一公里处是粮宿村,约五六十户人家,左侧神仙岭约十余户人家。大部分男性村民身兼船工,懂得水性,能游得过黄河。

1940年7月的一天,新加坡《南洋商报》记者张楚醒,在河南准备往尖坪这边过。

他看到黄河在面前奔流着,浑浊的波涛从遥远、重叠的山峡间倾泻而下。在河岸一块偏狭的高地上,许多挑夫和士兵在饭摊上吃东西,没有什么菜,只是玉米面糊糊和小米汤。河边停了几艘木帆船,装卸工在很忙碌的搬运弹药,两边运输站的军人们在严格履行着交接登记。一艘船开了过去,另一艘船开了过来,从清晨到黄昏,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对岸就是被日军称为“盲肠”的中条山,梯田、高山、蜿蜒的小路清晰可见。河边有许多人和骡马。1.5公里宽的河床就是“前线”与“后方”的界线。

张记者开始过河了。他看到帆船上有8个船夫,分别把持前舵、后橹、左右大桨、篙竿和起落帆的工作。当船行到河心的时候,由于心里紧张,他觉得漩涡就要把船吸进去了,船夫发出令人心悸的尖锐的喊声。船靠岸后,岸上等待的人们踩着一片木板上船,青年农民模样的人们上船当即搬走弹药。张记者看到,船工们都在船上吃饭,烧着的一大锅面汤,每人吃一碗稀汤面条,那就是午饭了。船老板告诉他:“我们每天的工资是两毛钱,由军委会发给,常常三个月发一次。”

运输弹药的青壮年们,挑着担子,往东走的是下坪一带的农民,往西走的是淹底一带的农民,走马泉沟的是坡底一带的农民,弹药运给各个方向的驻军。他们几乎天天到尖坪,每天听鸡叫起床,带上干粮,赶到黄河滩。山道崎岖难行,不通任何车辆,主要靠肩扛担挑,走五十多里山路,担子重五六十斤到一百多斤,一直送到前线和兵站。他们啃着干粮,喝着山泉水,翻山越岭,仍然乐呵呵的。他们在崎岖的山道上一面行走,一面唱着:

嗨嗬嗨我们军民要合作

嗨嗬嗨我们军民要合作

你在前面打

我在后面帮

挖战壕送子弹

抬伤员送茶饭

我们流的是血和汗

大家同心合力干嗨嗬嗨

不赶走鬼子心不甘哪嗨嗬嗨

嗨嗬嗨嗨嗬嗨

其他人在看啥

    《中条山之战连载之十五 第三章 中流砥柱 第三节 黄河渡口》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