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散文 >写景散文 >初冬寻秋

初冬寻秋

2013-01-30 11:23 作者:泥人 阅读量:82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郭光明

自从树上掉下第一片叶子开始,我就一直想看看大明湖的断荷、趵突泉的绿藻,看看护城河边那个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一直想看看“忽然黄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的千佛山。但是,直到下了第一场雪,我也没能走进秋色秋声的诗境,以为今年的秋,如同西边的那片云彩,不等我挥一挥衣袖,就这样悄没声息地走了,似乎给我留下了些许的遗憾。

初冬的这场雪,虽然名义上叫雪,却算不上雪。当它在寂静的空中,萧瑟地飘落而下时,似乎还没有着地儿,便被冲天的地气,融化为细密的雨丝,沾湿了趵突泉畔的绿柳,零落在大明湖的田田荷叶间……而等我回过神儿来,捕捉那雪的柔情、雨的缠绵时,却发现,诗境正浓,阳光刺痛了我的眼。忽然想起了老舍先生的一句话,济南的“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既然睡熟了以后才是冬,那么初冬时节,定有还没睡着的秋。于是,我不在犹豫,不在等待,一头扎进古朴的画境,寻找没睡着的秋。

这句成语叫“事过境迁”,说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物发生了改变。这句话用到现在的济南,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因为老舍先生说这座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而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境迁,大城楼没有了,石城墙没有了,就连那“狭窄的古石路”,也掩埋在了漆黑的沥青路下。不过,毕竟老舍就是老舍,先生就是先生,八十年前就卓有远见地“设若”和“幻想”,没有给我留下丝毫的遗憾。

与“事过境迁”相近的,还有一个词儿,叫“物是人非”,说的是物还是原来的物,但人已不是原来的人。这句话用到这里,似乎有些恰而不当。因为环城虽然依旧“流着一道清溪”,清溪的水依旧“倒映着山影”,但岸上蹲着的,已不是那个“红袍绿裤的小妞儿”,而是睡熟了一点的“冬”。

老舍先生的卓有远见,还在于他说的济南的“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的确,八十年前他没有把秋和冬分开,八十年后更难分清哪是秋,哪是冬。不是吗?你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只要你走进这坐中古老城,绿色儿成了主色调。尽管这个主色调,随着季节的变化,有时是青黑色儿的,有时是浅绿色,有时是绿黄色儿的,有时是藕荷色儿的……但从没有变了其宗。

俗话说:一叶知秋。俗话中说的这个“叶”,就是梧桐的叶,因为传说中的梧桐,从“立秋”那天起,就开始发黄,就开始落叶。可能是因为古人说起梧桐,总是把它与清冷的黄昏联系在一起、与凄凉的悲伤联系在一起、与萧瑟的秋风联系在一起的原因,走在古城的大街宽道上,我没有看到一棵梧桐,以为济南不招凤凰。但逛进那些瓦屋鳞次的老街,阁楼栉比的老巷,发现那三坊一照壁的民居中,四合一天井的小院里,房前是虬枝筋健的梧桐,屋后是高大粗壮的梧桐。而这些梧桐,或一棵孤独,或两棵结伴,在闹市浮井中,自乐闲情。而此时,梧桐的叶子不但发黄,不但叶落,而且,在一片片苍黄的枝叶间,挂上一串串粗糙的深褐色圆球,展现出生命的能量。这些“圆球”,有的斜挂倒垂,有的俯身横贯,有的斜长凌空,有的盘曲环绕,一颗颗飘逸洒脱,宛然成景,给路人留下了一份流连忘返的牵念。

殊不知,也正是因为这些深院梧桐的存在,才让泊在泉水上的济南,凸显出它孤傲的个性,张扬出它不屈的风格,折射出时代的色彩和历史的沧桑。

其他人在看啥

    《初冬寻秋》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