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文化点评 >细读《彷徨》的心灵拷问

细读《彷徨》的心灵拷问

2013-01-30 11:23 作者:Guest 阅读量:150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近段时间,读者细读了鲁.迅先生的《彷徨》,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字里行间渗透着鲁.迅先生彷徨感伤、深沉愤懑、掷地有声的复杂心境。说实话,如果单纯从娱乐的角度来品味鲁.迅的小说,那是一件没意思甚至较为枯燥的精神之旅。①鲁讯先生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正是这种不曾有的实事,使读者陷入了难以信服的尴尬和沉思之中。这种沉思,源于作者对社会人生缺少温情的体验,较多的是冷眼旁观;源于对人性的鄙薄多于赏鉴,鞭笞多于抚弄……以至感受到不能用平和的心态、从容的笔调来书写文章。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常常会引起读者这样的疑问:“CHINA怎么了?时代怎么了?鲁.迅怎么了?”

②追溯鲁.迅先生《彷徨》的结集出版,全篇收录了鲁.迅先生1924年至1925年期间的11篇小说。当时的china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落潮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读者揣测,或许是《呐喊》时太过激昂,消耗了他太多的能量,所以继“呐喊”之后他和时代一样陷入了一种无声的状态,一种新的思维缓慢停滞的状态,所呈现的是其感伤的意绪和执着的抗争。说实在,作为一个革命主义者,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时期,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研判现实,不免会持怀疑和审慎的态度,所以彷徨也在所难免。

《彷徨》中的人物在鲁.迅眼中就是一张医学上的“解剖图”,因病源而解剖、因恶化而消亡。在作者有意识营造的冷漠而残酷的社会背景下,这种悲剧显然无可幸免的存在。他的着意描写并非是那些惺惺相惜般的无病呻吟,总是把活生生的社会个体与残酷的封建制度紧密相连,以现实中的“实情”刻画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比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很不幸,她的婆家使她成了童养媳,继而成了寡妇,继而改嫁,而后抛弃了她,放任命运自由发展。而自由发展的命运比祥林嫂的婆婆更无情冷酷,于是祥林嫂丧夫丧子,在命运的漩涡里挣扎着爬出来,灵魂永远漂泊无依。我们都知道,生活会欺骗一切它可以欺骗的人,尤其是心甘情愿地承受者。寡妇歧视和神鬼信仰现在已渐行渐远,然而祥林嫂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人在扮演,比如艾滋病患者和同性恋者。或许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china社会或人类社会进化到何种程度,祥林嫂的悲剧都会无数次的上演,从这个角度上说,祥林嫂永不过时。同时不难看出《彷徨》中,“我的困惑”正代表着鲁.迅在“五四”落潮期面对启蒙困境的思索,面对强大的顽固的传统,不但启蒙对象远未觉醒而且启蒙者也已风流云散,因而鲁.迅又不得不经历一次苦闷与彷徨。不过在《祝福》中,鲁.迅的这种主体的苦闷、彷徨与孤独的心境并未展开,他只是站在高处,俨然一个解剖医生,将匆匆奔赴命运既定的悲剧一一解剖。

鲁.迅的作品是引人深思的,它始终闪烁着时代光辉的理性美。《呐喊》以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为主体,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彷徨》的重点则转向启蒙者,着重叙写他们在启蒙失败以后寂寞、孤独、苦闷与奋争。比如在《祝福》中,“我”虽有反封建思想倾向,憎恨鲁四爷,同情祥林嫂,但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国民软弱性的批判和“改造国民性”的旨向。

《在酒楼上》在鲁.迅看来吕纬甫在新旧斗争中,不再坚持鲜明的反封建立场,人生态度变得颓废、沮丧,便以此种人生态度作为彻底反封建的对立物来加以针砭。《示众》中整篇小说是以不同人物的行为片段,在空间加以连缀并置。通过对十八个人物的群像描写,就是表述这种麻木在当时社会不是几个而是很多,反映了很多人身上所共有的劣根性。

《彷徨》中的《长明灯》似乎容易被人忽视,但这伊索寓言般的故事,却像是一个照彻整部文集的灯塔。吉光屯人麻木但却坚持着他们心中坚固的价值标尺和生活体系,“疯子”是黑暗社会的精神战士,作者意图以这种超越生活之外的寄托来虚化现实生活。长明灯是一个指向虚空的标志,坚守它的人不知道自己坚守着什么,拼命想熄灭它的人也不清楚熄灭的最终意义。生活的顺民和叛逆者无谓地纷争着,曾经鄙视的生活还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生活,叛逆者没有办法一直叛逆,再多的愤怒、不满,终究都会消散,叛逆者们死于抗争,或被生活招安之后死于生活。

其实《伤逝》和《幸福的家庭》可作为姊妹篇来看,虽然二者在基调上有悲剧和喜剧性的差别,因为所有的爱情只有两种结局——没有结果的爱情成为回忆中的故事,有结果的爱情变成现实中的生活。《伤逝》里子君和涓生属于后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子君不是死于经济困窘,不是死于当时社会对于同居男女的不容忍态度,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这个爱情的绿洲,所以说不是死于爱情的堙灭,而是死于生活。《幸福的家庭》其实“作者”并不幸福,在经济的压力之下,读者认为宁可接受一个有缺憾的现实,也不能沉浸在虚幻的完美之中。

《祝福》中的我,《长明灯》里面的“疯子”,《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和我,《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及“我”(申飞),《伤逝》中的子君与涓生,《肥皂》里面的四铭先生,《高老夫子》里面的高干亭等组成了一个启蒙者的形象系列,每个人物都是一个极端写照,黑白分明,没有灰色地带。从某个角度上看,魏连殳像祥林嫂,曾经毅然坚守信仰却随着信仰的崩溃走向生命的尽头;而吕纬甫像子君,在生活中磨钝了棱角,渐渐被生活同化。魏连殳最终超离了生活,而吕纬甫依然要在生活的泥沼里扎争,并逐渐死去,难道不能说这是清醒者的悲哀?

读鲁.迅的作品常常让人沉思,引人追寻和鞭挞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殊不知,命运的恶化仅仅只是改造社会便可以彻底消除的么?人群之中,种种畸形的集体无意识,仅仅只是一个“国人劣根性”所能概括的么?无独有偶,台湾有个叫柏杨的office of the president资政,他写了一本名叫《丑陋的chinese研究》的书,③骂来骂去都是chinese,真正该谴责的那些坏的chinese,他不敢指名道姓;或者那些坏的党,他不敢指名道姓。老是在让所有的国.人为他垫背,所攻击和谴责的不特指出来,让国.人来承受这些罪状。读者觉得这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式的“躲闪”式抨击难于针砭时弊、击中要害。当然,读者此刻所要解读的只是《彷徨》,是彷徨中的那一群人的生存状态所映射出人类的种种不堪和困境。而不是以叙事内容去鉴定叙事者骨头的硬度、思想的深度、批判的力度,从而给叙事者冠一个又一个“家”的冗长头衔。

④茅.盾曾经给《彷徨》做过这样的评价:“在china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综观鲁.迅先生的一生,他创作近四百万字,翻译五百多万字,整理古籍近六十万字,鲁.迅的著作译成英、japan、俄、法、德等五十多种文字,可谓在世界上产生了一定的文学影响。鲁.迅先生生活在新旧交替嬗变的时代,有价值的东西常常在现实中遭到毁灭,因此他特别注重和擅长通过平常小事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鲁.迅的作品尤其是小说具有深刻的悲剧性,总体上呈现出沉郁的风格。在鲁.迅笔下,我们既看到了被兵匪官绅折磨得成为木偶人一般的中年闰土,也看到了像双喜、阿发一类机智能干、纯朴无私的农村少年。鲁.迅这些洋溢着浓郁泥土气息的作品,为china现代乡土文学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基石。

有人说,鲁.迅先生言辞尖刻,论敌太多,难得闲适,并有着难尽其才的悲哀。⑤毛爷爷对鲁.迅先生作过这样的评价:“鲁.迅在china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china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china的圣人。”

沿着一代伟人的评价,读者细究了这出生在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china两大圣人给china历史留下的辉煌和影响。不难发现,⑥孔子在文化、观念、文学、哲学、教育、德育、体育、美育上都有着极高的造诣,特别是在政治上提出的“仁政德治”主张,和“小康”、“大同”在china历史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迅先生作为china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最深刻地反映了农民悲惨命运和提出了农民问题、知识分子问题的伟大作家,他站在最基层的本位立场上,把构成china人的主体农民连同那破烂的衣衫、悲哀的面容和痛苦的灵魂,带进了长期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盘踞的文学殿堂。

鲁.迅先生文如其人,文为心声。读完《彷徨》全篇,读者深切地感受到,有点像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完全是一场心灵与现实的拷问。他通过自己的作品把现实与理想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如果不能把鲁.迅当作现代china的圣人的话,那么鲁.迅宛如浩瀚银河之上那颗熠熠闪光的启明星则是当之无愧的。他虽然没有把黄金时代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的追随者的精神火花,鲁.迅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永不磨灭。

①摘自网络《鲁.迅杂文讽刺手法论略》;

②摘自《彷徨》内容简介;

③摘自《丑陋的chinese研究》述评;

④摘自《论鲁.迅的小说创作》片断;

⑤摘自《毛爷爷文集》第2卷第43页;

⑥摘自《孔子》历史资料之孔子简介。

其他人在看啥

    《细读《彷徨》的心灵拷问》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