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居秋暝》看王维山水诗的画意与禅意
唐代王维以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王维的山水诗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而传诵,他的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风格为历代理论家所推崇。字里行间不仅有丰富的诗情、浓厚的画意,还有意蕴无穷的禅意。而他诗中的禅理禅趣,也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总体来说,王维的山水诗禅思画意的完美融合。而他晚年所作《山居秋暝》就是此类的代表。境象清晰爽丽,旨意浅显超脱,以美的自然召唤诗人归隐作结,有巧夺天工之妙。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恬淡清丽秋之韵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细笔勾画出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渔舟顺流而下,是渔夫要乘着今晚的月光去捕鱼。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一方面,表露出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与世无争的闲适情趣,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诗中有画”是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北宋的苏轼曾对王维的诗歌做过这样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在创造山水诗时特别善于以画入诗,诗画相融。在这首《山居秋暝》中,王维以素淡朦胧作为画面的底色,把自然纯朴的景物加以组合描摹,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清幽淡雅的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不仅如此,诗人还采用了声静相衬、画内景与画外音配合的手法,使有限的画面向无限的空间延伸;把有形无形、有声无声的情景进行了高度的契合和转换,使画面虚实互幻,情景相生,别具神韵。全诗以空山、秋雨、明月、青松、泉水、翠竹、莲花等等自然淳朴的景物作为描摹对象,笔调清新,色彩匀润,使诗情与画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完美的结合。
清新自然的韵律美
《山居秋暝》这有限的篇幅中,诗人选择了最富于表现力的自然景色和山村风光,充分利用五言律诗的对仗,弹凑出一曲大自然优美动听的交响乐。在五言律诗中,颔联和颈联是要求对仗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明月”对“清泉”,“松间照”对“石上流”,极其工整妥贴。“明月松间照”是写诗人所见,是静态,“清泉石上流”更着重于听,这是动态。这两句同是描写自然景色,一见一听,一静一动,错落有致的景色,融入对仗工整的两对句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对仗也很工稳。“竹喧归浣女”是写所闻,“莲动下渔舟”是写所见。这也是一听一见,与上联不同的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是描写静态的自然景色,“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是偏重于描绘动态的山村风光。首联和颔联、颔联和颈联又形成一个静和动对照。在这动静交织的天地之间,山雨汇成股股清泉流徜于级级上升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流下,悦耳动听,好似婉转的小夜曲。竹林里传来浣女欢声笑语,荷叶深处传来渔船划水时激起的流水声。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欢快的音符在跳动,那优美节奏和韵律让人感受到大自然脉搏在跳。
空灵清静的禅院之境
王维早年曾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在他的诗中,多通过对自然山水的空寂、境界的宁静的描写来表现这一点。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不仅点出了《山居秋暝》,而且诗人以“空山”起笔意义深远,有着深远的禅意。“空”绝不是写其荒凉、凋敝,而是借这个“空”字来反映山村环境的静谧、闲适,特别是和“新雨后”的环境相配合,更显出一派明净、清凉之气;同时,“空山”也表现了隐居者心境上的空寂,远离尘网而少有官场的混浊之气。一个“空”字既指山野空阔,也指心灵自由,空无执著,是诗人游兴所思之总体感受。在《山居秋暝》中,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大自然澄淡恬美的静谧境界,而且还能领略到一种空灵清静的禅悦之境。诗人并非是在单纯的描摹自然山水的田园风光,而是要从清美的山水中营造世外桃源的氛围,要从宁静清幽的景物中寻找心灵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