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林道静告别“旧我”的道路选择的原因 ——重评《青春之歌》
“十七年”是中国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在这段期间文学创作收到政治等方面原则的束缚。杨沫的《青春之歌》是十七年文学中一部卓尔不群的作品。它以林道静的人生轨迹为主线,富有层次的展现了她的成长道路,细致入微的表现了林道静告别旧我、投身社会革命、实现自我价值的心路历程。
林道静个人道路的选择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风云突变的政治局面是造成道路转变的决定性因素,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抗日烽火和学生运动的感召下,林道静的思想认识收到影响,自身也收到爱国青年革命热情的熏陶,因而从开始的追求自身解放转变为后来的投身革命。
毫无疑问的说,时代因素是决定性因素,但是我们也要探究更多的时代之下的多层因素。
一.作者自身视角
《青春之歌》是杨沫的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可以说作品中塑造的林道静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作者杨沫的影子,她的所言所行也是杨沫的言行的寄托与反映。“十七年”文学一般以男性视角来描写所处时代下的政治格局。而在这部作品中,男性的“领导者”的角色与女性的“被领导者”的角色有了转变。杨沫在男权为主的文字背后运用女性的视角写了林道静人生道路的选择和个人抛弃旧我的成长之路,也可以看做是作者在当时所要表达的要求女性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呼声,也包含着作者要求女性获得社会承认的主观愿望。从林道静的逃离封建大家庭开始,就是对封建制度的违抗,对当时男权中心论的挑战。从后来林道静的几次恋爱经历,到最后全身投身于社会革命之中,她从沉默到有意识的无声反抗,到有意识的用语言组织发言,分析局势变化,最后站在队伍前激情演讲。林道静,以林道静为代表的广大女性进步青年,以林道静为主观的寄托的作者杨沫在她的成长过程中表现的是女性地位的提升,男性权利的颠覆。表达了女性在无声的压抑中得到解放、获得承认的愿望。因此,作者的主观情感与林道静个人性格的结合也是影响其人生道路抉择的一个原因。
二.爱情与革命
“十七年”文学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束缚,总是将革命至上,将爱情贬低为小资。但是在《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三段感情经历无疑对其道路的选择施加了一定的影响。
林道静的第一个恋人是于永泽。对于刚刚逃离封建大家庭束缚的林道静来说,对于自由和解放的追求是处于第一位的。但随后又落入校长魔爪中的不幸遭遇让她走投无路,此时于永泽的出现,让林道静在浪漫爱情的诱惑和生存困境的面前委身于于永泽。于永泽身上诗人兼骑士的气质让林道静折服,但并没有压制住她身上的对自由的追求的“不安分”。于永泽含情脉脉的对林道静讲述娜拉的“反对旧道德,要求自由”,另一方面却对林道静的追求自由表示不屑。于永泽虽然是北大的知识分子,但是在他的身上,我们也看见了自私与唯利是图。他对于林道静的定位是贤妻良母,要求她做他的贤内助,对于林道静的精神生活的追求给予漠视与嘲笑。林道静选择与于永泽的结束,是自身的一个觉醒。她对于于永泽的感情只是一个懵懂的少女对于一个诗人的崇拜,只是一段少女的精神幻想。
林道静的第二段感情是卢嘉川。卢嘉川以一个成熟的共产党人的形象出现在林道静对于于永泽的失望面前,他的出现一方面也满足了林道静精神生活的追求,满足了她的敬仰,也拓宽了她的视野。卢嘉川与林道静之间没有之前的情话绵绵,有的是两人之间精神的指引和理想的灌溉。如果把林道静和于永泽的恋爱看做一场幻想,那么她和卢嘉川的爱情就是一场纯粹的精神恋爱,没有物质联系,也没有情爱肉欲,只有彼此的精神支撑与指引。卢嘉川的出现可以说是林道静道路出现变化的一个起点。
江华的出现是林道静爱情理想的最终实现。江华具备于永泽的浪漫细腻,同时也不乏卢嘉川的责任与耐心。在这样的基础上,林道静与江华为了共同的革命事业而奋斗,江华可以说是巩固了林道静投身社会革命、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人物。
林道静的爱情经历了从爱情幻想到精神恋爱再到爱情理想实现的阶段,而她的人生道路也经历了从追求个性解放到投身社会革命的转变。在通常的“十七年”带有政治标签的文学中,爱情往往对于主人公革命道路的选择起到阻碍的作用,但在这部作品里,林道静人生道路的选择无疑是爱情与革命交相辉映的结果。
其他人物的影响
小说在重点塑造林道静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勾勒了其他几个青年知识者的形象,有追名逐利、庸俗卑琐的于永泽,有徘徊犹疑、终究觉醒的王晓燕,有纵欲虚荣、沉沦堕落的白丽萍,又丧失脊梁、背叛革命的戴愉,分别代表了现代知识分子的各种历史类型。这些次要人物的存在是对主人公和人生道路的陪衬和反衬。他们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做出的选择和代表的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对林道静的道路选择产生了影响。以卢嘉川为代表的成熟的共产主义者的形象在行动、精神和思想上给予林道静以表率和激励的作用,坚定了她投身革命的决心。另一方面,在性格上具有消极性格的人物也在给林道静以警示与教训,从而从反面加深其信心。在《青春之歌》中,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和消极人物虽然形象单薄且不清晰,但他们的存在却是许多批评家肯定这部作品的一个首要原因。小说在肯定共产党员的奋不顾身,否定戴愉、白丽萍等的选择的同时,通过林道静道路的选择和人生的成长来指认知识分子唯一的出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经历艰苦的思想改造,从个人主义到达集体主义,从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到参加阶级解放的斗争。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经历了与封建家庭、与个人主义小家庭、与旧我等三次重大决裂。她的抛弃“旧我”投身革命的历程与诸多因素有关系。从她的身上体现了《青春之歌》的主旨,共产党才是青年的保护者和革命引路人;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前途,才能“永葆其美妙之青春”。这正是林道静这一典型所显示的深刻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