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文化点评 >李白的现世价值

李白的现世价值

2013-01-30 11:23 作者:陈银乔 阅读量:179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认识李白要从“床前明月光“说起,当时年少,读李白诗只觉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后进入中学,读《将进酒》,“千金散尽还复来”,方知李白洒脱;“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语惊醒梦中人,暗暗提醒自己切勿太过自卑,世界之大必有立足之地。想必当时自己已被李白诗所激励却浑然不自觉。进入大学后,随着语文课的销声匿迹对文学的接触也慢慢变少,读诗,读李白诗,更是平时不会想到去做的。

直到那天莫砺锋老师重又让我忆起了他。

老师从太白身世说起,谈到他的现世价值和社会价值,谈到他在诗中多提“酒”字的癖好以及安史之乱。一个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李白通过莫老的介绍跃然于眼前,带着几分神秘。当课接近尾声时,莫老总结道,读诗纯属个人理解,最高境界即与古人心灵交流,而我们这个青春年少的年纪是十分适合读李白的,励志。顿觉心中一颤,又似乎有一道暖流直冲心窝。

早已忘了还有读诗这一途径来激励自己。平时遭遇挫折时,除了苦于寻求应对措施外,剩下的似乎就是在社交平台上抱怨抱怨或找人吐吐苦水。还记得《英国病人》里的一句台词:Every night,I cut out my heart,but in the morning,it was full again.实在是感同身受,常常夜晚被绝望折磨得难以入眠时,就会安慰自己明天又是崭新的一天,而大部分时候的确如此。但你可知道,不只是你,这大千世界的所有人,甚至是像李白一般的古人,都在经历着苦痛,都面对着现实的不如意。你看《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怕真得束手无策了吧,但李白不然,现实虽无力改变但心境却是由自己掌控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现实你尽管残酷,我仍能抛出豪言壮语满怀希望。

那么李白在千年前到底遭遇了什么挫折呢?或许可以说是在仕途上的不顺,但他又与卢藏用等隐士不同,他追求的不是官位本身,而是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仰慕的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但功成身退。可惜时运不济或说这样的理想本身就难以实现,虽得皇帝重视(“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但却只是写写与政治无关的闲诗,如被要求赞美杨贵妃,便有了清平调其二“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得意但不得志,“乃浪迹醉酒,以自昏秽”。

与之相比,自己的经历幼稚单薄的多,但其负面部分仍旧能作得你痛不欲生。我没有李白那样的远大抱负,我甚至还迷茫不知自己心中所要的到底是什么,仿佛是吊了线的木偶,任凭生活摆布。本是爱读书爱文学的,偏偏高中为了升学考虑选了理科,但那时至少还有语文课,心灵还是受着文学熏陶的。进大学后又因就业考虑选了工科,自此踏上一条与文学毫不沾边的道路。于是最大的苦痛来源便是悔恨,每每碰到棘手的编程问题便开始否定人生。可李白呢,他从未动摇过自己的理想,尽管后来因安史之乱而被认为叛乱从此仕途不济。如此敢作敢为只为,我相信他也经历着大悲大喜,只不过悲而不消极,痛而不绝望。

当然太白的励志不仅表现在面对挫折上,同样表现于对人格尊严的维护。封建王朝建立起的等级制度注定了平民百姓的低人一等,多少书生十年寒窗苦读只为图一个官位从而掌握权力获得金钱。如此风气在今天看来仍是一样的,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金钱与权力的诱惑始终存在。李白曾在唐玄宗天宝元年供奉翰林,“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风光得意一时。但却又常以布衣自居,在《与韩荆州书》中称自己为“陇西布衣”,友人杜甫更在《饮中八仙歌》中描绘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见李白不仅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更是维护了作为百姓的个人尊严。

借来一本李长之先生的《李白传》,封面上写着:李白是天下读书人的理想化身,一个天才的诗人,身上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气质,理想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其既对功名、权力毫不掩饰地向往,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龚自珍也曾说过:“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由此可见,李白骨子里的乐观、对权贵、权势的鄙视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因了这庄、屈之并与儒、仙、侠之合。

因此李白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那豪放、开朗、反抗的气概,很少有弯腰驼背的形象或情感,他的作品中的这种气概鼓励了人们向封建统治阶级作斗争,成为向封建统治阶级的秩序冲击的力量。而对于渺小的我,则成为了困顿中的一缕清风,令人清醒,使人从悲痛从自责的泥潭中爬出,重新鼓起勇气正视这世界,胸有豪气万丈才是少年应有的姿态。

其他人在看啥

    《李白的现世价值》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