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寿司想到日本文化
去年底,因探望病人路过徐家汇万体馆,时值正是中午,儿子说先到对面用餐吧。进了门,里面有家寿司店,儿子说吃寿司怎么样。我一听寿司,象拨浪鼓似地直摇头,因为在日本旅游时,曾吃过一餐日本料理,至今记忆犹新。“中国的寿司,你没尝过,说不定比日本好吃。”儿子说。我也就将信将疑地跟着进了餐厅。这是一家“争鲜回转寿司”店。餐厅不大,里面环境倒颇为幽雅、整洁和舒适。一排排桌椅,以回转带为中心,围成一个椭园形;一曲曲娓娓动听的日语歌曲,在温馨的餐厅回荡;一盘盘色彩鲜艳的寿司,随着传送带的运转缓缓前行,仿佛在向人们展示一件件艺术珍品;一个个穿着和服的男女服务员,穿梭似地忙碌着……这富有异国他乡的环境,令我想起了日本之旅。
五年前跟团到日本旅游,其中有一晚吃住在“平安石和温泉”。由于行程按排较紧,抵达石和温泉,夜幕已经降临。石和町隶属日本山梨县,位于本洲岛中部,与富士山毗邻,四周翠峰环绕,河水清澈,景色秀丽。山梨县有果树王国之称,尤以盛产葡萄而闻名,玫瑰露、巨峰、先锋均产于此,其品质和产量位居日本之首。一九六一年,在石和的一个葡萄园,突然冒出了一股温泉,从此,“葡萄园温泉”享誉石和。经半个世纪的开发和发展,石和已是山梨县最大的温泉乡,其纯净度达四十五度至六十度。石和温泉是露天温泉,配有假山、瀑布花草,环境宜人,空气新鲜,不象新西兰罗托鲁瓦的波里尼西亚温泉,空气中充满了刺鼻难闻的硫磺味。而国内的有些温泉,譬如青岛即墨海水温泉,在室内搞几个澡堂样的池子,倘若玫瑰池,就放些玖瑰花瓣,倘若菊花池,就放些菊花瓣,倘若牛奶池,就放些牛奶,倘若矿泉池,就放些矿物质,倘若药池,就放些中草药;又如西藏羊八井地热温泉,干脆是一个露天温水游泳池,。在石和,与温泉相配套具有日本民俗特色的宾馆,约有一百五十余家。我们当时歇脚的石和温泉,就是集餐饮、住宿、温泉休闲于一体的具有日本传统风格的宾馆。
当车抵达石和温泉门口时,只见老板娘身着和服,脚穿木屐,早已站着迎候,並以九十度的鞠躬,表示对游客的热烈欢迎。这鞠躬,令我们感到如今的中国人,已不是郁达夫在日留学时被人瞧不起的支那人了。看到老板娘所穿的木屐,使我想起日本学生来唐朝留学,回国时从中国带回了木屐,从此木屐在日本得以流传。令我惊讶的是,至今在日本还能看到中国古代的木屐,而在中国,木屐早已被历史的长河淹没了。
下车后导游告知大家,房间钥匙拿好的游客将行李放到房间后,穿好屋里给大家准备的和服,到楼下用日式晚餐。因为从来未穿过和服,抖开宽大的和服,费了好大劲,才将束带胡乱地缠在腰上,然后穿好上衣,一照镜子,宛如卖饮饼的武大郎。
说到和服,许多人都以为这是日本的民族服装,其实不然,它是由中国的“吴服”发展而来。三国时东吴妇女穿的衣服,同和服一模一样,就是没有后面的背包,所以,在日本和服又被称为“吴服”或“唐衣”。
说起和服后面的背包,不得不提日本古代历史人物丰臣秀吉。此人出身低贱,个头矮小,但足智多谋,勇敢善战,尤其野心颇大。在公元十六世纪,他摆平了各自称雄的局面,使日本得到了统一,接着就率军征朝鮮,攻明朝,妄图称霸东亚。万历二十一年(即1592年),明神宗派兵越过鸭绿江,奋力抵抗,使日进攻遇阻,平壤一战,日军惨败,不得不与明朝和谈。丰臣秀吉战败被气死后,其后裔在大阪为他建了“丰国神社”。丰臣家族被灭后,“丰国神社”遭其敌手德川家族的捣毁。十九世纪末日本天皇为重温大东亚美梦,在大阪重建“丰国神社”,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还重建了当年丰臣秀吉的城堡“天守阁”。
在丰臣秀吉执政期间,由于连年的国内外战事,使得日本人口大幅下降,尤其青壮年男子。后来天皇为了增加人口,让妇女、少女和死了丈夫的寡妇都能怀上孩子,制定了一项政策,任何男人在任何地点同任何一个女人发生性爱,女子都不得拒绝,否则治罪。为了作爱的需要,女子在和服的后面,背上一个包裹,里面放着床单枕头,奇怪的是日本女子穿和服,连裤子都不穿。于是一时间,经常可以看见街头、村庄、河边、田野和森林等地男女作爱的场景,久而久之也习以为常,何况日本民族本来就是一个性开放的民族,並不觉得这是丢人现眼的事。不过,现在日本女子和服后面的背包,里面已空空如也,什么东西也没有,仅为一种装饰。
更有趣的是,这些野合而生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父亲,为了纪念其父母做爱的地点,往往把做爱的场地作为孩子的姓氏,如村上、村田、春山、田间、小池、小泽、小泉、山中、山口……如果孩子在其出生前,其母只同一个男人爱过,那么,这个孩子出生后,就在其名字里加一个“纯”字,以示其母的贞节,如小泉纯七郎。不过,也有以住处为姓的,如海江、小野、岸田、野田、松下,高桥,还有以职业为姓的,如味香、那妓男、味美,再有以古代武士名为姓的,如酒井、本多、上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早在四百多年前,丰臣秀吉统治时期,日本就有呑并东亚的野心,后遭明朝打击,一蹶不振,造成人口骤降;二战时期的日本天皇,这一野心死灰复燃,吃了美国的两颗“蛋”后,日本在美国控制下,成了硬不起来的“阉人”;然而,近些年,日本在昔日的敌人,今日的盟友美国的支持下,开始与俄罗斯、南韩和中国在领土问题上叫板,昔日的野心又开始萌发和膨胀。难怪旅居日本多年的导游说,小日本什么都“小”,国土小、人种小、气量小、住房小、饭店小,餐厅小,餐具小、宠物小、……唯有野心大、大的。
正当我穿好犹如长袍的和服,步履蹒跚地走进大厅,只见许多人已穿好和服,在榻榻米上或静静地正襟危坐,或盘腿而坐地在聊天,或故弄风骚地摆着各种姿势拍照留念……我步入大厅察觉地板上铺的榻榻米,原来是一长条一长条草席连缀而成,面积约有二、三百平米。虽然以前也听说过榻榻米,但榻榻米究竟什么样,自己也不知道,更未亲眼见过。这次到日本,总祘见到了榻榻米。其实,榻榻米就是用蔺草编成的数条席子,並将其连接起来,固定在地板上合并为一张大的席子罢了。而在中国江浙一带,往往用一条而非数条这种席子舖在床上而已。
蔺草,又称席草,草茎圆滑细长,富有弹性,抗拉性好,用蔺草编成的席子有通气、吸湿、清凉的作用。冬季,即便光脚走在上面,脚底不凉,平而不滑;夏季,脚下不热,洁净舒适。铺在卧室的榻榻米,睡在上面可当床;收起铺盖,放上桌椅,便成了客厅,榻榻米就成了“地毯”,这样可有效地利用空间。榻榻米是在朝唐传入日本,是盛唐“和室”铺设在地面上的材料,传至日本后,就演变为睡觉用的床。
我随便挑了个空位坐了下来。在我所坐的正前方,挂了幅用毛笔书写的草体汉字匾,这时,突然想起进宾馆时,在石和温泉门口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平安石和温泉”几个字,加以连日来,在马路、商店和饭店,都可以见到中国的汉字,后来才得知,日本自古以来只有口头语言,没有书面语言,因为它没有文字。所以日本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很短。现存最早的文字资料产生于公元五世纪,而且还是用汉字记载的。公元四七八年,当时日本的统治者之一,倭王武写给中国南朝皇帝的国书,就是用汉字写的。即便现在日本的文字,还保留了许多汉字,其中许多字,还借用了中国的草体字和汉字的偏旁部首。
我坐在榻榻米上环视一周,只见榻榻米上,摆满了三十多个类似于中国北方的炕桌,小炕桌象排队似地摆了三行,每行有十几张桌子。每张桌子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盘子和饭碗,粗略地数一下,五花八门的小盘子和饭碗一共有十来个,象小孩“办家家”。盘内和碗里所装的食物並不多,这些菜大略有:黄瓜片、泡菜罗卜、豆腐、马鲛鱼、生鱼片、鱼丸、土豆泥、卷心菜丝、生菜、橙子片、酱油、芥末、米饭,茶水和一只小火锅,以作涮生食之用。这些器皿和菜肴摆放得井井有条,看上去品种繁多,五颜六色,据说这就是日本料理。
日本料理即日本式烹饪,它起源于日本列岛,讲究清淡、形式多样、器皿精美、摆放艺术化。色、香、味、器是日本料理的核心,尤其注重视觉感受。
日本料理特别注重芥末的配备,那是因为日本是岛国,海洋资源丰富,海鮮多。日本人海鮮通常都是生吃,而芥末能解除各种海鮮中的毒素和杀灭其中的寄生虫,因此,它就成了生吃海鲜的重要调料。芥末原产于中国,从周朝起开始在宫廷食用,后传入日本。因日本人爱吃生海鲜,芥未有解毒杀虫功效,所以,芥未在日本就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我坐在榻榻米上,看着眼花缭乱的各式盘子和菜肴,却没有食欲,尽管饥肠辘辘。总觉得这些貌似漂亮的饭菜,不合口味。这就是第一次接触日本料理,留给我的深刻印象。
等大家全部坐定后,导游说今天店主还为大家准备了“刺身”,需要者可向她预约,费用自理。“刺身”对我来说是第一次听说,后来得知“刺身”就是生鱼片,是日本料理中最具特色的美食。据说以前日本北海道渔民在供应生鱼片时,常用竹签把鱼皮插在生鱼片上,以区别其它鲜鱼。这种做法当时被称作“刺身”,后来这种做法被其它方法取代,然而,“刺身”这个名字却保留了下来。公元十四世纪,日本吃“刺身”已成时尚。酱油是中国古代皇帝御用的调味品,在十五世纪,佛教僧侣把酱油传到了日本,这时,“刺身”才以其漂亮的造型、新鲜的原料、柔嫩鲜美的口感,富有刺激性的调料而得到日本人的欢迎。
不一会,导游将做好的“刺身”端了上来。我好奇地向前一看,原来是用三纹鱼码成船形的生鱼片,放在一个鱼形的浅盘中,鱼片四周还放了些薄荷叶和萝卜丝,鱼片上面用黄瓜片、酸桔作了些点缀,鱼片下面铺满了细碎的冰块。接着导游建议大家可对精美的“刺身”造型作一番观赏,于是刚才还静静默坐准备用餐的游客,一下子如覆巢的马蜂,纷纷前去争睹“刺身”风采。经过一阵骚动,渐趋平静,人们各自用餐,“刺身”的买主也得意地端走盘子,慢慢享用。
“刺身”是日本料理的一个分支,同样,寿司也是日本料理的另一分支,是日本人最爱吃的传统食品。它是用醋加工过的卷米饭,同去了皮切成片的鲜鱼、蔬菜、咸菜、烤紫菜、鸡蛋片及各种海鲜搭配,做成造形美观、色彩夺目、形态各异的寿司,配以做工精致、形状各异的碗盘组合在一起,令人看了宛如艺术品,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从功效上看,它低热量、低脂肪、高蛋白。
我们在寿司店挑了一个靠近传送带尾端,离厨师窗口较近的的位子坐下,这样不仅可以享用美食,还可以从旁边的窗口,看到厨师做寿司的全过程。穿着一身黑色和服,头戴红色尖顶帽,帽顶坠着小白球的女服务员,拿来了杯筷盘和菜单,儿子点菜,我坐在位子上,看着传送带上放着的一盘盘五颜六色、走马灯似的寿司,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前、向前、向前进……食客们各取所需,争相拿着自己喜欢吃的寿司。传送带下方的墙上,挂着茶叶盒,酱油和芥末放在另一盒内。我从茶叶盒内取了包茶叶,茶叶袋上印有“玄米茶”的字样。我还是第一次喝这种茶,据说玄米茶是具有日韩风味的绿茶,它有绿茶的幽香,又有烘炒的米香,营养价值比绿茶要高,所以,玄米茶在日本和韩国很受青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用茶的,日本的茶还是中国传过去的。唐朝时候,日本僧人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现在的池上茶园,从此茶传到了日本的中南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取经,写了《吃茶养生记》。后来日本高僧来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归国时带回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并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带到日本,产生了日本的茶道。
我把玄米茶叶袋放入杯中,用杯口顶住茶叶盒旁边墙上的园形开关,开水便自动流入杯中。等其完全泡开后,喝了几口,发现其味同龙井、铁观音、碧螺春、竹叶青等相比要略遜一筹,至于其营养价值我也不敢苟同。
在日本时,就听说日本人喜欢喝茶叶末,把好端端的茶叶,研成细末再喝,说这样不至于把茶叶喝到嘴里,还说茶叶被研后能使茶叶泡得透。其实,茶叶的新陈、品种和优劣,完全靠茶叶的形状和颜色加以区分,如果都研成了末子,就很难甄别茶叶的好坏,更何况,喝茶更在乎品茗,在品的过程中更讲究茶叶的完整性,譬如竹叶青,其叶泡开后象一根根懸针竖在杯中;菊花茶泡在杯里,令人能欣赏到朵朵盛开的小白菊;泡开的毛尖,其碧绿的嫩叶飘在杯中,令人看了心醉;茉莉花茶泡开后,不但能闻到其一股清香,还能观赏到一簇簇诱人的小白花……所以,茶叶完整与否,不但能让人品出其味其香,更让人能欣赏到各种茶叶的多姿多彩,令人在品茗的过程中,享受到一种美的愉悦。
我喝着玄米茶,发现座位旁的茶水笼头、茶叶盒、酱料盒和传送带上的寿司,这些东西的摆放和设计,不但合理、方便、人性化,节约人力,节省空间,而且很符合日本国土小的国情。
我随手在回转带上拿了几份寿司,儿子点了几份“刺身”,其中有三纹鱼、金枪鱼,不过这与我在日本见到的“刺身”相比,大相径庭。这儿的“刺身”,就是把生鱼切成若干片或若干段,无观赏价值,然而,各种各样寿司的造型确实做得不错,很耐看。在我看来,享用日本料理,在很大程度上,是观赏它的造型和摆放,至于味道,都是一样,不论什么生鱼片、海鲜和生菜,蘸了酱油和芥末后,都是咸中带呛的辛辣味,如果不蘸酱油和芥末,味道都是清一色──淡淡的。而中国菜肴特别讲究味道,至于造型、摆放或用什么碗盘盛放倒在其次;日本料理几乎是生菜和冷菜一统天下,没有起油锅的菜;中国菜常以熟菜和热炒为主,大多数菜都要起油锅,或煸或炒或炸或焖;单不说中国菜在烧制中还要放多少调料,就说蘸菜用的酱料就有十几种,而日本料理的蘸料,除了芥末就是酱油。这就是我为什么对日本料理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在寿司店,我们边吃边看寿司的制作过程。寿司厨师先用尖刀,在未开封的装有三纹鱼的塑料外,轻轻地划了道口子,随即将一大块鱼片,象拉抽屉似将鱼片从塑料袋里拽了出来,然后将鱼片皮朝下肉朝上放在案上,接着用尖刀在鱼的一头划了一刀口子,並用刀在鱼的皮肉交界处向前蹭了刀,使皮和肉分离,随后将鱼片翻了个身,一手揌住鱼片,另一手拽住鱼皮,宛如著名跳高运动员,前世界纪录保持者朱建华般,轻松一跃,跳过二米三九似地,不过,此番厨师並非跳高,而是拉拽鱼皮,将一大块鱼皮,轻轻松松、干净利落地将其撕了下来。厨师随即取出捏子钳,捏子在其手中如啄木鸟的喙,象在生鱼片上啄食,不过,它不是啄食,而是把一根一根银针般的鱼刺,象工兵排雷似地从鱼肉中拔除。鱼刺剔净,就象打完了第一战役,接着投入开始第二战役。这时,厨师把鱼片平舖在案板上,放下手上的捏子钳,操起刀架上锋利的砍刀,用抹布在刀刃上擦了擦,就象泰森出重拳一样,在鱼片上重重地划了三刀,一大块鱼片顿时变成了三小条鱼片,随即取出其中一条。厨师又换了把中等长的切刀,锋利的刀刃,如雨点般地落在生鱼片上,转瞬间一长条生鱼片,变成了一片片半月形鱼片。然后,厨师将旁边放着的卷米饭取出一块放在手心,把切好的生鱼片,放在卷米饭上用手一捏,再一松手,一个寿司魔幻似地从厨师手中变了出来,这时,第二战役也胜利结束了。倘是海鲜,也如法炮制。
紫菜卷米饭,是将烤紫菜放在竹卷上,把饭铺在紫菜上,然后卷起竹卷,边卷边压,这样,紫菜就同米饭紧紧地粘在一起,当放开竹卷,米饭就同紫菜浑然一体,再用刀一块块切下,将其一个个地竖起,这时雪白的米饭,被外面一层墨绿色的紫菜包裹着,就象穿上了一件外衣。如果是鱼籽寿司,就在切口处撒些细如黄砂的鱼籽;如果是虾仁寿司,就在切口处放一对脱得一丝不挂、白里透红的嫩嫩的鲜虾;如果是肉松寿司,就在切口舖上层象棉絮般蓬松的肉松……
第三战役是如何将做好的寿司放盘。在放置前厨师先在盘内衬些罗卜丝或生菜,这样好让寿司舒舒服服、安安稳稳地躺在上面,好在未被食客呑嗜前,先美美地睡一觉,以免枉来一遭。当寿司睡稳后,厨师再替它们作最后的点缀,用香菜、橙子片和小西红柿片作“点睛之笔”。全部工序完成后盖上塑料盖。经过这“三大战役”,一份份经过厨师精心乔妆打扮后的寿司,就可以在食客面前亮相了。只见厨师把做好的寿司,象出售宝贝似地将一盘盘寿司放入传送带。五光十色、鲜艳夺目的寿司,如妖艳的模特,在食客面前招摇过市,各显风姿,互为媲美,供人观摹、取舍和品尝。由此可见,寿司不仅是食品,更是艺术品,一点不为过。看了寿司厨师一番表演,令我钦佩不已、欣赏不够;这时给我的感觉仿佛比吃寿司还过隐。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中国,清朝是一个能够改变汉文化的少数民族。例如:用旗袍取代了唐装;用唢呐、锣鼓等吹奏、打击乐器取代了古筝、琵琶、编钟等乐器;建筑风格由原来的飞檐变得更加高翘。因此,清朝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文化,相反,中国传统的汉文化,在日本却有了较多的保留和延续,特别是唐朝的文化,如和服、木屐、榻榻米、芥末等,这些在中国早已没了踪影,但在日本却还能见到,其它方面就更多了,如酱油、茶叶、茶道、汉字、佛教、儒学、书道、国画、古建筑等在日本都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然而,进入十九世纪中叶,日本的大门被美国舰队打开,並在欧洲各国的共同压力下,“锁国政策”的枷锁彻底被击碎,岛国的遮羞布彻底被掀掉。不久,日本进入明治维新时代,废除了阴历改用阳历,允许欧美传教士进入日本传教,日本开始大量翻译的欧美著作,开始大量派遣青年学生到欧美留学,开始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开始探索日本现代文化的发展,这时,中国文化不再影响日本,以至一百多年后,日本文化反过来开始影响中国。
我坐在寿司店的餐厅,喝了口玄米茶,听着迴荡在餐厅的甜美、悅耳的日本乐曲,看着穿着和服的男男女女,穿梭般地来来往往,这时,我用筷子挟了只桌上覆有北极贝的寿司,蘸了蘸芥末和酱油,放入口中,边嚼边思索着……
2013.1.18写于《无为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