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日记 >日记 >“君子型”的管理

“君子型”的管理

2007-08-15 15:33 作者:理想对象 阅读量:3353 推荐7次 | 我要投稿

“君子型”的管理

——班级管理艺术的探析

这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教改、创新理念……许多人迎难而上,也有人徘徊不前,许多人盲目崇尚新观点、追求新做法,也有人默守成规故步自封。对于教育工作者,确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炼狱。作为“孤岛”的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领域,正在风雨飘摇之中。

然而,默默耕耘者身处乱石穿云、惊涛拍岸之地,仍有智慧的痛苦,仍有纯洁而高贵的精神求索。

本文就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问题作些思考,不能算是真知灼见,仅聊遣愚衷而已。

如今的职中生虽不能说是道德沦丧与学业崩溃,但不思进取、无目标感和方向感、缺乏礼仪和廉耻之心、不遵守基本秩序已成为较普遍现象,并且根深蒂固。对于公认的这一点,无论教师抑或学生自己,都是很清楚的。因此,批评与被批评,责骂与被责骂,瞧不起与被瞧不起乃管理中的家常便饭,逐渐便演变为恶性循环,最终沦落到彼此都趋向麻木程度的田地。而出现的另一极端则是与学生“打成一片”,本着“师生融合”之理念,打着“缩短师生间距离”之旗号,亦师亦友,最后是师是友恐怕连自己也分不清楚。与此同时,重点管理对象当然非那些后进生莫属,而优等生是否被忽略掉?文章具体谈的就是合理看待学生、法度、距离与重点管理对象等问题。

看待

只要是人,就应得到最起码的人格尊重;倘若是有优点的学生,更应受到刮目的重视。但学生毕竟是学生,教师毕竟是教师。教师是站在道德、学问、修养的高度上调教学生的,而学生是受教育者,双方所处的位置截然是不平等的。笔者认为,在管理中须合理看待学生:看得起他们,也要看不起他们。

有时很替一些学生而感到可怜,他们被责骂得体无完肤摇摇欲坠。若是个心胸宽舒的学生或许能幸免于难,假如性情是孤僻不群的,那就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苟延残喘于心理阴影之中。无可否认,职中的学生在很多方面是落后的,是生活的失败者。但他们又不是杀人掳掠的歹毒之流,基本上对社会不足以构成危害,何况有的在某些方面是具备非常好的潜质的。因此没有必要视其为洪水猛兽,多给点阳光,让他灿烂吧。如果你非得抱怨、责备、咒骂,言其名曰笨伯猪猡烂泥败子,那有何意思?一点实际意义都没有。成天说他们是废物非但无济于工作的开展,最后反而把自己也骂了:天天跟这些废物在一起,自己岂不成了废物中的“天字第一号”!

教师要看得起学生,然而更要看不起学生。此话怎讲?

眼下,“建立师生平等关系”、“师生平等对话”是一种很时髦的说法。但这仅仅局限于人格平等和尊严平等,而不是泛指一切的平等。无论在道德修养的程度上还是在专业学问的水准上,教师都是远远地高于学生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教师是俯视者,学生是仰视者。教师必须给学生以高度感,我就是瞧你不起,想要我瞧得起你,你就得向我学习。

但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有的教师为了能达到师生融洽的目的,不惜以自身尊严贬值为代价来迎合学生、迁就学生。务须知道:教师是讲台上指点江山叱咤风云的将帅,而不是舞台上嬉皮笑脸曲意逢迎的小丑!作为将帅,首先想到的是统领,不是迁就。班级管理中,教师是权力的操纵者,是局面的控制者,绝不能被学生压倒,不能让学生喧宾夺主。教师可以让学生质疑问题,但绝不允许学生凌驾教师;教师可以宽容学生的错误,但绝不能在原则问题与是非问题上向学生让步;教师可在课堂上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予学生或适当制造气氛,但绝不允许学生放肆。

既看得起学生,又看不起学生,这是班级管理极度重要而必要的前提。其中千万切记:尊严不打折!

法度

人类生活离不开“法度”,当你发现E弦音高还相差1/4度时,当你学习自由泳想把手臂动作做准确时,法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何谓法度?规矩,制度,法式。对德育工作而言,它是长期形成的规范,可以说是包容一切传统。班级管理亦然,很多时候得沿着传统路线走。因为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

而当今日新月异的教育观念无疑是强有力的冲击。它强调创新、变革,诸如课堂的互动、学生的主动意识、教育手段的多样性等。这是好事,有突破才有进步。但这是否意味着所有的传统都能打破吗?我曾目睹一名教师和学生讨论纪律该不该遵守这一问题的场景,双方慷慨陈词溢于言表。“互动讨论法”是一种不错的形式,但像方才所说的这种原则性极强的问题是能抛出来讨论的吗?枝节问题,如违反了某项纪律应扣多少分尚可讨论,而传统的规则却不适宜。形式是好的,但方向错了,也达不到目的地。

“创新教学”、“课堂互动”时下是满天飞,到处闹腾与作秀,这难免会亵渎德育。曾观摩某位教师的一节公开课: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师生双向交流的此起彼伏,气氛非常活跃,非“火爆”二字无以名状,在场的评委也啧啧称赞。红火的场面掩盖着另一幕情景:坐在后排的几名男生由始至终双脚踩在抽屉上,教师提问,他们也瞎起哄,答不对时便满口秽语,而教师对此置若罔闻。可以想见,不遵守纪律的在课后还是不遵守纪律。外在形态是需要藏露结合、抑扬相生、动静互见的,热闹的总是显露缺乏控制,张扬得无所顾忌,冲动得紧张激烈。表演得越充分,暴露得越彻底。

《论语•雍也》记载:“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指人的品质和内在修养;文,指人的仪表、风度和知识技艺。孔子强调文质相得、德艺双馨。而笔者认为,班级管理的法度是“质胜文”、“德胜艺”。换言之,层出不穷的教育技巧和眼花缭乱的现代技术不过一技耳,然立德立品乃第一关。班级管理是带着特殊镣铐跳舞的艺术,这“特殊镣铐”就是法度。对法度、传统入之愈深,方能见之愈奇,技巧表达和自由发挥的程度愈淋漓尽致。教师绝不是玩弄小技巧的卖艺者,因为德育终究是在显修养、显气质、显格调。水管里流出的毕竟是水,血管里喷出的才是血。

我们可以勾勒出一条班级管理中由法度通向表现的途径:

法度 → 功力 → 表现

这是把握班级管理艺术的常规途径(“功力”即经验)。被动获得的表现力仍然是强而有力的,只要遵循法度,管理自然会显得谐调、合理。当然,进入具体的管理状态时,理性的法度可能要让位给非理性的直觉,那就是另一条道路:

直觉 → 形式 → 表现

这两条道路并不矛盾,它们完全可以形成互补的结构,相应环节之间可以建立起联系:

法度 → 功力

↓ ↓ 表现

直觉 → 形式

我们发现:这个结构的上限概念依然是“法度”。

然而,一旦打破法度或忽略常规途径,把质、德、品丢了,再完美的外在形态也只是垃圾。六贼之首蔡京、明代奸相严嵩、头号汉奸汪精卫皆才子,且书法自成一家,但书以人废。被万人唾骂的秦桧曾为状元,其书法极具特色,点画秀润,结构俊美,端重有致,似乎很难与杭州岳坟前跪着的铁铸人像的丑恶相联系。现在谁也不会把他的字挂在房中,因为它会玷辱了人家的节操。因人废字,历史上屡见不鲜。请不要代他叫冤,谁叫他杀害岳飞,向金称臣纳币呢?历史是公平的,客观事实就是这样处理的,不管你同意不同意。

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德育品为先,技为次。

距离

美学有一条基本原则:距离产生美。笔者认为,在班级管理中,距离产生效果。

而眼下“缩短师生间距离”这阵风刮得最猛,更为不可抵挡的,便是接踵而至的“零距离”、“无距离”趋向。在校园内细细观察,这阵强风犹如千骑席卷山林之势,早已吹袭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某些教师与学生以“哥儿们”、“姐儿们”相称谓,如学生喊一女教师为“X姐”,多见于课余,也见于课堂;有的教师和学生勾肩搭背如胶似漆,若入无人之境;对某些问题学生,本该在正经八百的气氛下郑重其事地训斥一顿,但有的教师却嬉闹逗乐地若无其事般“教育”一番……

这些都是“打成一片”惹的祸。亦师亦友此本意,加强师生沟通此方向,缩短师生距离此目的,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缩短距离不等于消除距离。如果在校期间教师与学生真的没有了距离,成了朋友,那么班级管理工作就很难产生效果,很多具体的任务就难以到位。因为人的感情是复杂的,你说你能公私分明执法不阿,但假若你的“情”稍稍占了上风,你的“法”便会不理智。正如法官断案时被人情所左右,其判决焉能公正?一旦师生不分彼此,许多工作及事情就不能完全地在掌握和控制之中,你想这么样也很难这么样了。尤其是职中生,你给他多点儿阳光,他都难以灿烂,你给他点儿洪水,他马上就能泛滥。在管理过程中,你总不能作玩世不恭状去对学生进行教育吧?你把教师身份都抛弃了,剩下的还有什么呢?为了达到工作目的,有时难免要作出抛弃,但这种抛弃是有底线的,不可轻易逾越。

在这方面,本人有失败的体会。

杨同学,职校2002届计算机专业学生。此人文学资质极佳,任《端城学生报》主编,且工作悟性高,成绩突出;计算机技能娴熟,于2002年远赴巴蜀参加全国电脑比赛获第三名。我与他正是师友融合的关系,尤以书生意气惺惺相惜为显著特征,经常一起附庸风雅切磋诗文,交情甚笃。但是他自高自大,在学习上更是目中无人。作为老师,我时常教育和劝导他戒骄戒躁,而在实际中因碍于情面,语言本该是直接的却都化为宛转的,这样一来便达不到什么效果。他的这种浮躁和嚣张一直到我任其所在高考班的语文课的这年也没有丝毫改变,以至临近高考的前几天还口出狂言,最终把高考考砸了,语文成绩对他而言更是耻辱。

和学生的关系太好了,许多工作便很难明显奏效。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与前文所说的“高度感”是一脉相承的。当然,这种距离感不能像“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般的虚无缥缈,但起码是可望而不可及,是企求接近但不容许接近。

总而言之,在校园内,双方是很分明的师生关系,想做朋友,等毕业吧。否则,一旦与这些职中生消除了距离,当心会谱写一曲“新农夫与蛇”。

对象

由于职校学生素质的缘故,致使班级内的重点管理对象肯定就是那些不好对付的所谓的“后进生”、“双差生”。而优等生基本上是不用怎么去管的,大可以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因为他们瑕不掩瑜,即便出现了问题,那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是错误的论调,笔者认为,对后进生,当然要花大力气去管理,而至于优等生,不但不能置之不理,而且要花更大的力气进行重点的管理。

何出此言?其一,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名优等生、特别是杰出者,其影响面可不是简单的一个顶俩一个顶仨的范围,他创造的最大价值是学校取得良好社会声誉的支柱之一。对这些杰出的优等生,要特别悉心地进行管理,这样才是现实,现实就是这样。其二,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笔者按:高而尖的容易折断,洁白的容易污染)。杰出者自身具有很强的极端因素,他在特长上要么升华,要么沉沦,他的潜质和能力可以在正确的轨道上发挥至极限,但同时也隐伏着最大程度上的逆向危险性。对这种学生,如不加以重点的管理和引导,促使其正常和正确发展潜能,负面影响便凌厉滋生。上文已举杨建伟之材料,今再举两例:赵同学、苏同学。

赵,2003届导游与英语专业学生。其敏而好学、英语天赋极高乃众所周知之事:中考英语成绩满分,全市第一名;高中三年的所有考试、测验均为全班第一;2003年以全省第一的名次考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本科专业,不夸张地说,她是肇庆职业学校高考史上的里程碑。最难能可贵和最令人欣慰的是她那孜孜不倦的精神和毅力。难道她真的在学习上从未放弃和停顿过吗?她的内心真的从未彷徨过吗?作为其所在班两年的班主任,关于这一点我是非常清楚的。高二的第一学期是她的心理徘徊期,那段日子里,班上的局面比较杂乱,数名学生辍学,相当一批学生又被这几名已在社会上混的所牵引着,局部范围的躁动便出现了,基本的章法被破坏了。身处这样一个规模不算小的“染缸”中,不受丝毫影响是不可能的,此时的赵雪洁迷惘了,犹豫之间作出放弃的决定。这些变化,我看在了眼里,马上进行细致、深刻、持久的说理,再加上高二后期整个班得到了全面而彻底的控制,终于让这颗“英语之星”继续放射耀眼的光芒。假如当时抱着“大可放心”的心态并置之不理,那对她就会造成深远的危害,日后要重新振作将花更大的代价。

苏,2004届高考班学生,皮肤黝黑,外貌淳朴敦实,一看就知道是个典型的农村小子。他有超乎想象的记忆力,而且数学的学习天分得天独厚,考试测验得心应手,常拿满分,在班上被奉为“智力型”的典范。他在解数学题时的表情、神态,可以充分显现出一种非比寻常的快感或叫作超快感。按理说,把这些印象一叠加,他应是个为人温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句话偏偏能在他身上渐显端倪。在近段时间与他几次促膝谈心的过程中,我很惊诧于他内心汩汩流出的潜伏意识和情绪: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愤世心态,对人对事的异端偏激思想,与乡间人安分内敛相悖的锋芒毕露。更让人不可理解的,是他对教师的蔑视,那不是一般的蔑视,而是一种无法形容的超越一切的蔑视。到现在我还未能剖析其产生的根源。像他这种人,自身在特长上是具备了成才成气候的优越条件的,弄得好就是个人才,倘若在特长上栽了跟头,说不准摇身就变为犯罪天才。如今社会上高智商犯罪的例子难道还少吗?

文章无论是谈班级管理法度的“质胜文”,还是谈师生距离的“可望而不可及”,都含有历来所言君子的特点,故笔者名题目为——“君子型”的管理,不知恰当否?睿智之士自有慧眼,然于己已足矣。

其他人在看啥

    《“君子型”的管理》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