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日记 >日记 >母过儿罪

母过儿罪

2009-04-26 04:59 作者:杨润东 阅读量:4996 推荐30次 | 我要投稿

古人有云:“人之初,性本善。”性——心性。源起襁褓,与人为善。那是人们原始的天性、万法使然。在美丽的大千世界,遍布着生命的轨迹,每一个生命,都在踏着节奏的韵律;叩响由来已久的晨钟暮鼓。远山翠、烟雨濛,人们的‘心性’随爱而来,乘风而去。伴着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世间最美丽的‘至情’、‘至性’、‘至爱’。洒遍山川河流,经久不息。然而,岁月路漫漫,人世尽蹉跎。猛回首,却见物是人已非!心性变几?Icirc;?iquest;

在爱的磁场中,以母爱最为伟大!它凝聚了母亲无限的希望;浇注了母亲毕生的心血。为了后人,为了后人的成长!‘望子成龙’将是母亲一生中最开心的人生一笑。

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对仅有的儿子百般怜惜、万般溺爱。突然有一天,这位母亲所有的心血、希望,在自己含辛茹苦‘培养’出来的儿子一手操纵下,崩溃在那一刻,就在那一刻,给这位原本应该伟大的母亲带来了最终的噩梦……

这是发生在七十年代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川北,有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名叫‘葫堰’村。因为三面环山,底部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湖泊,状若葫芦而得名。星星点点的农家小院散布于山脚下、山腰处;环湖翠竹掩映,山花烂漫;两山相连处,一条白练似的小溪蜿蜒而下,哗哗有声;满山青松翠柏,鸟声悦耳,梯田从半山腰错落有致的层层而下,秧苗绿油油的正随风劲舞,田埂上随处可见的桐树,枝叶茂盛,青桐密挂,嫩绿可爱;东山脚下,是一大片玉米地,高大的玉米株已经背上了玉米包,正吐露着粉红的粉穗,惹人喜爱。玉米地一面临湖,一面是宽敞的晒谷场,石板铺面,水泥勾缝,紧靠晒谷场是村里最密集的农家居所。

王庆山,世居于此,父母早亡,是村里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勤劳善良,处事得体,自小在人们的心目中就口碑很好,在他二十三岁时,娶妻李氏,她性格温和、善解人意。和周边邻居相处很好,从不因为生活琐事和人争吵。人们都亲切的叫她李嫂。三间老式土墙瓦房,斑驳陆离,很是有些年头。屋里空荡荡的摆着两台柜子(装粮食用的)和一架床,地面是坑坑洼洼的黄土地面,房间墙壁的上端已经变成了暗灰色,山风吹来,瓦缝间飘下阵阵的灰尘,随风而散。

在那贫穷的五十年代,王庆山家还算不错,因为还有好多人家还住的是草房,更是穷的叮当响。一九五二年,他们喜得贵子,取名王小华,日子虽然过得紧巴,但是家里自从有了孩子,时常是欢声笑语,倒也其乐融融。

可是好景不长,在小华三岁那年,王庆山突然身患不治之症,卧床不起,不久就撒手人寰,留下李嫂孤苦伶仃的拉扯着还不懂事的小华相依为命。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小华已经七岁了,在李嫂的拼命操劳下,小华终于上起了小学,渐渐的,小华开始懂事了,很听话,也许是他幼小的心灵感受到了母亲的不易吧。每天放学回来,他总要背着背篓,去采些诸如蒲公英、夏枯草等中草药,回来分类晒干,每逢星期天就和母亲背着那些药草,翻山越岭去十几里外的乡里,买个三、五几毛钱而贴补家用。

李嫂总会在人前人后摸着小华的头,舒展的笑脸中显出无限的怜惜、疼爱的夸儿子懂事、听话。村民们也很喜欢他。小华是李嫂的全部,在那缺粮缺物的年代,李嫂总是把好吃的留给小华,自己每天只吃半饱,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还经常挨饿。千方百计的满足小华。她总觉得,自己对儿子的慈爱还远远不够,恨不得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儿子,所以,哪怕是再困难,也默默的为小华去办。

一天,小华病了,但是不是很严重,本来在村里给弄点草药就可以的,可是,李嫂就是不听别人的劝,硬是背着小华到乡卫生所,把家里仅有的两块三角钱给花了个精光,回到家已经是掌灯时分。还不辞辛劳的用粮食去邻居家给换来几个鸡蛋,第二天,小华病好了,要下床上学,可是,李嫂说什么也不让小华起床,还寸步不离的在床边守了一天,小华不由得激动的抱着母亲大哭了一场。

由于家里太穷,他就上了两年学就辍学了。

小华十七岁时,已经活脱脱是一个身材高大、虎头虎脑的大小伙子,他更显得董事,想方设法的给家里找点钱,哪怕就是抓鱼摸虾也照干不误。李嫂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更是抑制不住喜悦逢人就夸、遇人就讲儿子的孝顺。

这年冬天,李嫂病了,时常感觉自己头昏脑胀、看物天花地转,还伴着阵阵头痛,去卫生院检查,却查不出病因,有时,连吃头痛粉都不管用,也许,是常年拼命操劳所留下的病根吧。由于家境所迫,小华开始下地干农活,尽管很累,但是没有别的办法。

刚过完春节,小华一个小学同学找到他,说现在做鳝鱼生意,要小华晚上去抓鳝鱼,再拿到乡集市去卖给他,小华一听很高兴。终于有机会可以赚钱了!山村水田很多,现在还没有插秧,正是抓鳝鱼的好时机,但是,最多也就到四月底,水田一插上秧苗就没办法了。于是,小华每晚打着火把,通宵达旦,还真是收获不小,两月下来,还真赚了不少钱。

季节已一过,鳝鱼生意告一段落,闲了下来,尝到甜头的小华再也不愿意下地干活,不是成天穿着时髦的中山装在村里游荡,就是隔三差五的去乡上,说去碰碰运气,看看还有什么生意可做。渐渐的,他说话时脏话连连,老给人一种流里流气的感觉,在家经常对张嫂口无遮拦,有时候还破口大骂,横脸相向。可是张嫂毫不在意,认为儿子只要能赚钱,脾气坏点没有关系。没过多少日子,小华不断的向她母亲要放在那里的钱,不到几个月,买鳝鱼赚来的钱就所剩无几,只有张嫂还在托着虚弱的身体在田间地头忙碌,连续两年都是如此。

渐渐的,关于小华在乡上的流言飞语就在村子里悄悄地传了开来,只有张嫂还不知道。

一位好心的村民找到张嫂,告诉她前几天再乡上看见小华和一帮不务正业的“二杆子”在一起鬼混,很担心小华会学坏。张嫂听到这些话,很震惊,不过,她心里根本就不信,不信自己一向听话、懂事的儿子会学坏。她坚信:自己的儿子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不会学坏!不由得想起自丈夫去世以后,不到十岁的小华就懂得分担家庭负担;长大以后想尽办法为家里带来经济收入;以及他劳苦奔波的一桩桩、一幕幕。不,我相信儿子,相信儿子是一个完美地道的山里人……

她看见那个人还在滔滔不绝、唾沫横飞的讲述他看到的、听到的关于小华的种种劣迹,心里突然很厌恶这个多嘴多舌的家伙,甚至还夹杂着丝丝的愤怒。而那人讲的什么内容,她根本就没有听,一点都没有听进去。她在心里声嘶力竭的高呼:“不,我儿子不会学坏。绝对不会!我不允许别人这么说我的儿子,不允许!哼,肯定是你们见我儿子现在挣上了钱而眼红……”但是,她嘴上却是对那村民千恩万谢。不断地说等小华回来一定要好好管教他!

晚上,小华回来以后,张嫂看见他风尘仆仆,有些憔悴的样子,心疼得要命。根本就没有问他白天村民所说的事,只是轻描淡写的告诉小华,以后在外面和人交往要谨慎,不要误交匪人。

可是,张嫂永远想不到的是:就是因为她对儿子的溺爱,放纵。到头来却给自己带来了万劫不复的噩梦……

写到这里,我不禁放下了笔,点燃一支烟,不由得思绪万千……

张嫂,你这是怎么了……?

原本纯洁美丽的母爱,却在你的国度里凭添了很多颜色,是红是黑你能看不见吗?

张嫂,你这是怎么了……?

就因为你的脆弱,你们的相依为命,还有丝丝虚伪,你就可以把伟大的母爱蜕变,蜕变成——溺爱吗?

张嫂,你这是怎么了……?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难道就是因为你的自信而不愿意面对儿子的错?不愿意去澄清事实?

此时,我突然想起一句话“道亦无道非常道”,我感慨万分,那至善至美的母爱何尝不是“爱亦无爱非常爱”啊!

转眼,又到了阳春三月,他们所做的鳝鱼生意却不知为什么停了下来,只知道别人不收了。

从此以后,家里越来越困难,经常缺粮短顿,揭不开锅。直到家里又分到了少许的粮食,情况才稍微好转。张嫂急了,可是,恶习满身的小华更急,仅有的赚钱机会没有了,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于是,他把眼光瞄向了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尽管张嫂从来没有拒绝过儿子,这次却不同意,但是到了最后还是禁不住儿子的苦苦哀求,同意他隔三差五的拿粮食换点钱花。可是后来,小华根本就不给张嫂说,想拿就拿,张嫂开始还说说,后来索性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后家里没有了,小华还以要做生意为由,要张嫂去借,张嫂不去,小华竟然粗暴的打了母亲,最后,张嫂含着委曲还是去了。

小华只要有了钱,就立刻几天几夜不回家,直到身无分文才返回家。

村里一个辈分极高的老者实在看不下去,终于说服张嫂答应去乡上搞清楚儿子到底在干什么。尽管她心里还是极不愿意别人说儿子不好的坏话;尽管她曾经把村民如是所说的话当耳旁风。可是,现在家里的情形逼得她不得不这样做。

原来,小华每次都以做生意为由在家要钱拿物全是假的,他早就在第一年做鳝鱼生意时,在百无聊赖中染上了赌博恶习,现在已经变本加厉,吃喝嫖赌样样齐全。他在乡上已经小有名气,那些不三不四的小年轻都叫他华哥。现在的小华,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社会渣滓。

当张嫂知道这一切后确实属实、千真万确时,只觉得脑袋‘嗡’的一声,天旋地转,脑子一片空白,身子摇摇晃晃,头重脚轻,自身的力量已经不足以支撑那体弱多病的身体,缓缓的,缓缓的瘫坐于地,眼泪,夺眶而出……

那天,张嫂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回来的,回家后就郁郁寡欢,不言不语,原本明亮的眼睛光彩顿失,空洞迷茫。满脸都是绝望的神色,泪水长流。可是,不争气的小华却渺无音讯,踪影皆无。张嫂,因此而病倒,卧床不起。村民们提着各种物品前来看望可怜的张嫂,无不为之动容,深感同情。

真是福不双降,祸不单行。在第四天,民警找上门来,说王小华率众抢劫未遂,被当场抓获,现正收押在案。张嫂听到后,面无表情没有说话,只见她除了嘴角抖了几下,手指微微的动了动,就如一尊泥像似的坐在那里。在场的人们无不落泪。

终于,小华回来了,张嫂一见到他就扑了上去,声嘶力竭:“你……你……”半天说不出话来,没想到小华一把把自己的母亲推出老远,跌坐于地,一改往日憨厚的表情,露出本来面目。语无遮拦地破口大骂其母,语言粗野下流,不堪入耳。言下之意:现在你既然知道了就最好不要管我,要不,就要受皮肉之苦。说完后,坐在桌子旁边,驾着二郎腿,心安理得的吃着邻居给他母亲送来的熟鸡蛋。而此时的张嫂呆若木鸡,好半天才说出一句话:“你,你个畜生。”可是,小华根本就不在乎。

自此后,小华更是无所顾忌,经常在外打架斗殴,偷盗抢劫。进出派出所就如同家常便饭。劳教所的二进宫,使他不但没有变好,而是更加脾气暴躁、气焰嚣张。只要小华在家,稍有不满,就对自己的母亲张口就骂,出手就打, 根本就不管她的死活。而张嫂,曾经多次用各种方法想把这个唯一的儿子挽救回来。可换来的就是无数次大骂和毒打,张嫂绝望了!一天,小华不在家,张嫂拖着骨瘦如柴,弱不禁风的身子,来到村长家门口长跪不起,求村长想办法把小华送进监狱,以免他再危害别人。直到晕了过去。

当人们七手八脚把张嫂救醒,在众人的关怀下,张嫂再也控制不住自己那颗支离破碎的心,嚎啕大哭,以泪抹面,述说了她对小华百般的怜,万般的爱。却怎么也想不到他变成这样……

这是张嫂人生的最后一次动情诉说 ;也是她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是她从来不曾想过,也不敢想象的结局。

当晚,小华回来,不怎的知道了他母亲白天的所作所为。他没有打、也没有骂自己的母亲。但是,两眼投向他母亲的却是无比怨毒的目光!

1973年3月27日晚,刚好二十一岁的王小华用老鼠药做调料,亲手给他母亲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非常“孝顺”的伺候母亲吃下。当张嫂腹痛如绞的时候;当他明白儿子的真正用意时,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诧异地看着眼前这个,她一手培养出来的“懂事听话的孝顺儿子”;看着她从来就自认为是“完美地道山里人”的王小华。带着永不瞑目的心;带着她人生的最大失败和噩梦静静的离开了人世。

王小华,没有逃跑,而是通知了村长。

第二天早上九点整,戴着手铐的王小华从自己房间里缓缓地走了出来,面对着前来送行的众乡亲,脸上没有一丝表情,而是神情呆板的抬头看了看天空,艳阳高照,春色正浓。他突然感到人世间原来是那么美好;感到从小和自己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原来是那么的淳朴善良……可惜这一切都将离自己而去。他猛地转过身来,快步来到母亲的灵棚前,脸涨得通红,额头上青筋暴露,当着人山人海,猛然跪倒在已经被解剖完毕的母亲遗体旁:“娘啊,儿对不起你,可是,你不该对儿百依百顺……”

人们远远的看着法警押着王小华渐渐走远,有的在骂,有的在哭,只有那房前屋后的片片梨树林正开着雪白的花朵,在随着山风摇曳,隐隐传来树枝交错的摩擦声,仿佛在黯然神伤、呜咽有声。在为人间这幕惨烈的悲剧而哀怨惋惜……

其他人在看啥

    《母过儿罪》的评论 (共 0 条)

    • 紫贝壳::chenmo
    • 小月: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 一路看花:一路看花:无言:chenmo:chenmo
    • Guest:这篇写的关于溺爱的真实故事很有说服力,教育当今溺爱孩子的家长最后溺爱的后果——是害了孩子,毁了孩子!同时,也害了自己。:pei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