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学一做”补足民生短板的伟大实践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创了民生事业新局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后,进一步改善民生已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聚焦新形势和新任务,红十字会如何找准位置并能有所作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盐亭县红十字会通过“两学一做”教育活动补足民生短板的伟大实践,不断汇聚人道事业的磅礴力量。
盐亭县地处川北丘陵山区,是一个拥有60余万的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起点相对较低,群众亟需改变目前的生活境况十分迫切。特别是盐亭偏远的北部山区,山高沟深,十年九旱,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十分困难。县红十字会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红十字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新理念、新思维,认真查找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方面的差距,坚持以改善最易受损性群体的境况为已任,着力体现“雪中送碳”的工作原则,始终不渝补足民生短板,把“两学”的过程变为推进的过程、努力实践的过程。通过中国红十字总会、香港红十字会“博爱家园--社区为本减灾项目”的支持,全力改善盐亭晓光村、鲁家村等10个村最易受损性群众的生活用水境况,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在帮扶的同时,还对村民进行了红十字运动、卫生健康、防灾减灾等知识的培训,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县红会采取“红会+第一书记”责任模式,与棕青村的群众同吃同住,聊民情,摸民意,体民难,真正将党章的要求具化到与群众的联系上,将党纪的规定体现在联系群众的细节上,将总书记的执政理念落实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将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给村里每一家每一人,赢得了群众的赞成和支持。在生产村和永和村开展红十字生计项目的试点,变“输血”为“造血”,生计基金在村里循环使用,滚动发展,从而让更多的困难群众实现精准扶贫,帮他们“断穷根、开富源”,群众的经济收入得到较大的提高,民生得到极大的改善。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补足民生发展的短板,不仅仅需要与政府统筹兼顾,密切配合,更需要红会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有浓郁的为民情怀,而这正是“两学一做”工作的出发点。结合“两学一做”,大力弘扬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县红会制定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五心”制度,即:对党要忠心、对求助者要热心、解决困难要耐心、工作要诚心,事业要恒心。借助红十字平台,通过爱心众筹广泛募集社会爱心资金,不遗余力帮助弱势群体度过难关,解民生之忧。实施“博爱送万家”“助学圆梦”等活动,进一步凸现了人道主义的情怀。
红十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让我们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认真开展“两讲一学”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责任意识,推进改革创新,加强自身建设,聚焦民生,补足短板,为民造福,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力量。
作者:郑高
地址:四川省盐亭县红十字会
电话:1377813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