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需要现代文明思维
在变革的时代中,保留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能使我们在变革中成为自己;在与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能使多元化的世界更加多彩。一个民族总是有自己的民族传统,这个传统植根于民族的心灵,是一个民族得以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对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来说,对一个一民族的自身发展来说都是必要的。
但文化是一种修养、一种精神,一种品味,一种基因,是内在的,我们可以传承、可以感知,可以宣传、弘扬。虽然文化要有一定的载体,要以一种外在的形式来体现,但体现文化的形式,并不是文化的本身。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看不到这一点,就会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成为一种传统的形式,内涵被其外在形式所代替,而这正是我们在恢复传统文化过程中面对的现实。
随着国家把清明、端午、中秋定为法定假日,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这是一种进步,不仅仅是对以前漠视传统文化的一种矫正,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中华民族成为真正的中华民族,有自己文化和传统、特色和活力的民族,应当为此鼓而呼,对自己民族的节日,我们应当尽情地享受,在享受中继承与发展。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在弘扬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趋势或潮流颇为流行,就是越来越注重形式了,从公祭炎黄到祭孔到清明扫墓,再到一些所谓的传统文化教育场所,复古之风很是时尚,把恢复古时的样子作为承继传统文化。搞点形式,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仅把这些形式作为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何等的肤浅。
传统的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作为一种民族的精神和民族传承的基因,也是不断变化的,没有这种变化,也就没有适应性,也就没有办法传下来。之所以能传下来,就是因为文化的本身也是在不断变革,适应时代的发展。如果我们在现代化的今天,还是按照过去的生活样子,去传统文化的事情,那是一个什么的荒唐样子呢?而现在正是这种荒唐样子在大行其道。清明时节祭奠先人,是人之常情,也是感恩与思源,但烧纸钱,搞迷信活动等那些影响我们先人思维、对自然敬畏的心理的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我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古代讲究等级与礼制、专制与秩序的习俗已经被民主自由所淘汰,我们为什么还要恢复呢?长袍马褂早已被个性化、多元化的服饰所替代,我们为什么还要那么去怀念呢?难道没有这些形式,传统文化就不能存在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文化体现的是一种价值、是一种行为和道德的取向。清明扫墓,是缅怀先人,尊重生命,感恩回报,体现的是一种人文情怀,而不是烧纸钱,让他们不劳而获;祭孔是尊师重教,而不是把他作为圣人顶礼膜拜;祭奠炎黄是不忘中华民族文明的开创之功,而不是要把他们作为我们民族的保护神庇祐我们;学习民族的经典,是取其精髓,汲取其营养,而不是学古人穿着、行事方式。看不到传统文化的文化部分,只是看到过去承载传统文化的形式,按照这样的思维来弘扬传统文化,弘扬的不是文化而是落后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
民族文化是一种修养,绝不是一种形式,民族文化是一种有活力和适应力的文化传统,绝不是一层不变的固定习俗,在现代化的文明进程中承继传统文化,必须着眼于、立足于现代化的条件、思维和理性,按照现代化的要求继承与发展,否则传统文化将会成为我们现代化进程中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