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周年祭后的一点冷思考
汶川一周年祭,早也想说两句,但一直没有说出口,因为我知道,我要说的,与主流的观点不同,所以索性缄口不言,以免破坏了那么一个氛围。现在事过之后,也正是我们可回过头来再审视自己,这时说出自己的一点想法,尽管有点马后炮,但毕竟还是不会坏了那份心情,也会对我们思考我们究竟应当如何来祭奠那个灾难性的日子有点帮助。我以为主流之外的细流才是不竭的源泉。
一周年之后,我们表达了什么什么的哀思,对生命表达了什么的敬意?看到的、听到的、见到的是什么?除了一种煽情的场景和语言、一副评功摆好的架势,一种恩泽天赐的神态,有多少是出于对生命的真诚敬意?如果我问:谁知道生存者的生活现状?谁知道那些丧失亲人,特别是孤儿寡母、年老无助人们的现在境况?谁知道那些失去亲人那些人的心灵伤痛?我想不会有多少会知道答案,不是没有关注,就是因为缺乏事实,因为我们几乎看不到具体的数字、听不到详细情况,见不到真实的场面。充斥我们视野、耳膜、头脑的除了肃穆的场景,就是盛世的奢华,灾难的伤害好像已经泯灭。
世界上的哪一个国家,不论国体如何、政体如何,灾难来临,总会全力救助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记录的灾难数不胜数,赈灾济民的史载从来不乏内容,但真正缺乏的就是那种对生命的敬意。救难向来被认为是一种仁政,尽管也是,然而一直被作为一种自下而下的恩赐,从来没有被看作一种对生命的敬意,虽然实质上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达到这种目的,由于出发点不同,也就是动机不同、目的不同,所以救助之后的表现也就不同:如果是出于对生命的敬意,那么更多的关注是还有哪些人需要继续救助,还需要更多的什么样的帮助;如果是出于一种恩典,那么就会展现自己的如何正确、仁爱,用华丽的外表来掩盖那些真正需要关注的东西、解决的问题。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现实是历史的续写,如果思维上没有新观念,续写就是简单的复制。我们有四大发明可以自慰,但也凸显我们的悲哀,因为拿过去的东西来炫耀,正说明我们现在创造力的丧失,所以在续写历史上,创造性的思维我们也许还是会怀念过去的,汶川一周年的祭奠所呈现的似乎是一种复制,就证明了这一点。
对于普通的大众,我们也是沿续历史的思维,用廉价的泪水来填补内心对生命认识的不足,顺着历史的长河而下,迷失了现代人的理性和理念。多少哀思的文章写得确实动人,现实也确实需要一点,但那种哀思只是祭奠生命最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真正重要的是关注生者的生存,而不是漠视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内心的伤痛,而不是去捅他们的伤疤。
灾难不可避免。应对灾难需要一种民族精神,但民族的精神和力量不需要灾难来凝聚,如果把民族的凝聚力寄托在灾难上,那这个民族也就根本没有凝聚力。汶川灾难中的人与天对生命的争夺,靠的不是民族的精神,也不是民族的凝聚力,不可否认的是,这展现了这种精神和力量,靠的是一种人之为人的善的动力和组织性的义务,这是一种普遍性的存在,并不是我们13亿人所独有的,放在哪里都会有相同的表现和场景。以民族精神和凝聚力为对抗灾难作注脚,正显得民族精神离我们越来越远,因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气质,而不能为外人所染指的。
周年的祭奠偏离了祭奠的本来的意义,也就是偏离了对生命的敬意,把祭奠作为一种救助灾难自我展现,这不仅是对祭奠的亵渎,而且也是对生命的嘲弄。
缅怀那些在灾难中失去生命和为救助灾难失去生命的英雄,关注灾难生者的生存境遇,总结我们与天斗的经验教训,这才是正在的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