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日记 >日记 >历史印痕:北王村

历史印痕:北王村

2010-05-17 15:59 作者:王世绥 阅读量:3239 推荐6次 | 我要投稿

历史印痕:北王村

老家北王村,上海市郊一个极其普通的村庄,位于京沪铁路线黄渡车站北侧。2008年全村有60多户、200余人。

北王村已经有近九百年历史。离村不远处更有一株超过千年的古杏银树。据史书记载,南宋初,该村的老祖宗王光裕从太原辗转移居此地,建造南北两宅。其中南王村在解放初仅有一户人家,后来该户搬迁至黄渡星塔村,老宅旧痕至今犹存。相传,这个地方更早的时候曾经有一座寺庙,成废年代却无从查考,旧貌早已荡然无存。只知道村庄旁边有一片被称为“和尚坟”的竹林,先辈曾经在此地下挖出一种安葬圆寂僧人的荷花缸,据说这种缸有压邪的功效。按照“先有寺庙,后有民居”的一般规律,其存在的年代可能早于南宋。村庄的西头,有一个叫“油车池”的河湾,据说这里曾建一油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为增加水田面积,大搞土地平整,把河湾边小高地上的土填埋到河浜里。挖土的时候,曾起出几爿巨大的石磨和其他一些石器。那时毫无保护文物的意识,出土的物品后来都不知去向。

上世纪50年代时,北王村的老屋古宅还保存得比较完好。解放初,黄渡区杨林乡乡公所曾设在此地。1958年9月,黄渡人民公社成立,其管理区域相当于今日安亭镇。这里一度又成为公社管委会的驻地,广播站、小学校、商店……一应俱全,热闹非凡。北王村见证了那个时代的革命热情与浮夸作风。在“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的口号下,实行“土地深翻三尺、施万担肥、高密度播种”,达到“亩产万斤粮”。村里办起了大食堂,提出“敞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共产主义社会似乎不再遥远。可不久,其后果就一一显现。

小村庄文化底蕴深厚,一部记载王氏世系传承和重要人物的家谱代代续修、珍藏,弥足珍贵。可惜“文革”初被毁。王姓后人中能人学者辈出,代不乏人。当代最有成就者当属王品端父子:父王品端生前为上海交大教授,其著作《机械制图》一书曾作为高校理科通用教材;长子王世绍离休前为西安交大系主任;次子王世绩为激光物理专家、中科院院士。

星移斗转,古老的北王村早已物是人非。古宅老院几近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千遍一律的楼房。随着外来户的迁入,王姓已不再“独大”。2008年,京沪高铁和沪宁城际铁路相继开工建设,打破了小村庄的宁静。两条长龙横贯古老的北王村,全村一半住户迁离。剩余的一半人家处于京沪干线和在建的两条高铁之间,由于施工现场与住户近在咫尺,原有道路和河浜被毁坏、淤塞,晴天灰尘大,雨天泥浆深,村民居住和出行大受影响。大家既留恋世代居住的热土,又希望改变现状,迁移到一个较好的环境去。

其他人在看啥

    《历史印痕:北王村》的评论 (共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