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廉政“预防针”,增强防腐 “免疫力”
“近年来,环保部门地位不断提升,已经由过去的‘弱势部门’变为热门的‘公关对象’,由‘清水衙门’成为腐败的‘高危地带’。” (新华网,9月30日)
当我们在看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看到了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严峻环境污染。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其中就把生态文明提到了重要地位,要求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加强环境保护,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作为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单位,环保部门也逐渐成为政府部门和人们十分重视的一个部门。
有人曾把环保部门比作是“清水衙门”,但如今的“清水衙门”却成为“是非之地”,成为腐败的“高危地带”,甚至成为“重灾区”。
诚然,环境问题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政府部门的公信力。然而在利益诱惑下,一些执法人员是睁只眼闭只眼,放松监管,甚至与企业法人和不法商人相互勾结,弄虚作假,瞒天过海。但随着号称中国史上最严厉的《环保法》出台后,从而让环保部门不仅地位得到提高,让《环保法》深入人心,也让企业老总们和环保部门人员“吓了一跳”;其“终身追责”也将环保部门责任人“吓了一身冷汗”。
一个由过去的“弱势部门”变为热门的“公关对象”,由“清水衙门”成为腐败的“高危地带”现实告诉我们,遏制环保领域的贪腐已刻不容缓。这就要求作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存环境的环保部门不仅要打好廉政的“预防针”,还要增强防腐的“免疫力”。
因为常打预防针,不仅要求做到“胸怀真善美,两袖不染尘”的自省,还要做到“贫贱不能移”,“宠辱不能惊”的自励,更要做到“权是双刃剑,荣辱一挥间”的自警。与此同时,还要靠监管和问责责任的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生存环境,才能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文/雨子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