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似锦的婚礼盛典
近些日子来一直在写中国古老的婚俗文化。56个民族形态各异的婚俗,有些婚俗很是令人感到惊异。由此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回族的婚姻要按照伊斯兰教的仪式来举行,而且有些离谱的是《古兰经》中规定,男子到了12岁,女子到了9岁就可以结婚。维吾尔族在结婚之前要经过相当的试探活动,也就是女方会派人打探男方家的情况和男方的人品,满意了才会同意成婚。苗族的婚姻十分自由,有“不落夫家”的习俗,也就是说新娘在成婚后并不住在婆家,早婚的新娘会在娘家住上六七年,而成年妇女最少也要住上三四年才能回到婆家。
彝族女子在结婚前几天就开始不吃不喝,她们往往会嫁到很远的地方,而在路上方便是不吉利的事情。关于这一习俗还有“虎妻”的传说。壮族婚俗和彝族有些相像,都是新娘在结婚后暂住娘家,只不过壮族女子在怀孕之后就可以前往婆家居住。朝鲜族的礼节非常多,什么“认亲礼”、“回门礼”,各种程序都不能少。满族婚俗要吃子孙饽饽和菜合子,象征吉祥如意。
土家族的哭嫁十分有趣,新娘子在穿戴完毕临上轿之前,会把手中的两把筷子往前后各丢一把,然后开始边哭边唱。一直哭到男方家里听见为止。侗族结婚之后反复回门,共三次。其中娘伴的作用不小,娘伴要精于世故,劝新娘回婆家需要技巧,既要顾及娘家的脸面又要考虑到新娘的真实想法。所以在结婚后,娘伴就是家中的贵客。
瑶族的婚俗有些离谱,允许姑舅通婚,同姓之间也不忌讳。姑舅有优先迎娶新娘的权利,看来瑶族的文化发展有待提高。白族的婚俗十分有意思,他们不允许出现婚后男女私通的情况,否则要受到严惩。但是每到一个阶段,族里会给每个新娘和新郎三天的时间去找自己以前深爱的情人相会,三天之后继续回来好好过日子。
黎族的婚俗从头到尾都离不开槟榔,槟榔既是聘礼又是招待宾客的食品,同时又代表着祝福。所以黎族人的婚姻始终贯穿着槟榔。高山族若是有小伙看上了哪家姑娘,姑娘就要去小伙家住上两三个月,帮住小伙家干活。要是在这段期间两人情投意合便会开始下聘礼成婚,若是没有感觉,小伙家就会付给姑娘钱,作为劳动的报酬。
而拉祜族的婚礼程序从杀猪开始,先是男方家杀猪,把猪头切成两半送到女方家一半,然后轮到女方家里杀猪,也是同样送一半留一半,然后两位新人将彼此留下的猪头合起来,意味着百年好合。东乡族的婚礼比较疯狂,中间有“偷厨”、“砸枕头”等活动,场面十分热闹。景颇族婚礼新娘需要过“草挢”,并且在路上还会有三道障碍阻拦。而毛南族有“女婚礼”和“男婚礼”。“男婚礼”排场大,一般是有钱人才举办,“女婚礼”是贫穷农家举办。除此之外,还有塔塔尔族的先“嫁”后“娶”,珞巴族的“童年订婚”等等,各民族的婚俗都有很大的差别。而各地方各个县的婚俗文化也是大不相同。
而我的家乡婚俗,我记得不是十分清楚。童年的时候曾经经历过一场婚礼。过程我十分模糊。记得那是邻居举行的一场婚礼,那是个比较贫穷的年代,我所记得的就是我跑到新娘的房间中,看见几个妇女在围着新娘子化妆。我看见她们把粉底和胭脂往新娘的脸上涂抹,而最后,新娘嫌麻烦,就没有涂口红。随后新娘穿上呢子大衣,准备去祭祖。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那位新娘那身呢子大衣,那个年代很少有人穿这种衣服,我记得大衣的颜色好像是灰色,反正不是红色。那天清晨的萧索和阵阵雾气让我觉得婚礼有种神圣的味道。后来我也参加过亲戚的婚礼,大部分的细节我都没有参见,我只是在扔喜糖的时候跑去抢几个糖,然后和伙伴们比较谁抢的多。
然后一直是上学,现在又在外地,所以很多年,我都没有参加婚礼。过两天一位亲戚结婚,回不去,只能就此作罢。婚礼是人生中的一场盛典,像一场奇幻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