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日记 >日记 >老子的“理想养生境界”

老子的“理想养生境界”

2009-07-09 11:10 作者:李草草 阅读量:5125 推荐23次 | 我要投稿

《老子》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个小国百姓是很少的,要使百姓不用先进的兵器,使人们看重死,从而不愿意迁移到其他地方生活。尽管国内有车有船,也没有必要乘坐,尽管具备很好的器械,也没有必要打仗。百姓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虽然和邻国相距很近,甚至可以听到鸡鸣狗吠之声,但两国的百姓却并不相互往来。

可以说,这是老子对生存状态的一种设想,同时也描绘了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尽管只是一种幻想,并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但是其中有些观点却在今天依旧让世人受益匪浅。

“小国寡民”在历来被解释成老子的理想国。所谓的“什伯之器”被认为是机器或者现金的工具,同时,与后面的“结绳”记事相互联系起来,说明老子主张倒退到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这种主张与安居乐俗的思想不谋而合,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人的欲望也就没有那么强烈,懂得安贫乐道,同时在修身养性方面也是大有裨益。

老子描述了人民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境况,以至于达到“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之所以要反对邻里间的互相交往,这其实跟当时的历史情况是相互联系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国境线,人民的来去非常自由,由于人们当时的农耕情节都非常重,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并不愿意背井离乡。只有实在是日子过不下去,或者是别国的生活情况要好于本国的时候才会举家迁徙。

人们很容易从文字上认为老子所说的是一种社会现象,甚至说的是一种社会状态,为了自己的身体机能,没有必要到处奔波,即便是有甲兵和车船也并不使用。老子指的是人的主观意识要回到朴素的生活面貌中去,回到非常简单而朴实的结绳而居这种状态中去,去获得心灵上和身体上的归属。

结绳而居的生活能够让人甘其食,因为是自己在研究自己的食物,所以最能接受的也是自己的食物方式。即便是不够丰富的食物,也能够获得心灵上和身体上的满足。美其服,因为心里没有攀比,所以不管穿何种样式的服装都会觉得很舒服。安其居,对自己的住所也十分满意,并不会因为一些原因而四处迁徙。老子的这种观念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范例,若想收获身心健康就要让自己的心能够安定下来,过平常的生活,容易获得满足。

民之老死不相往来,无非说明了修身养性要以清净为本,不用去顾虑太多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民俗要朴素,不追求过高的目标,拥有宁静的心态,不要过多地让自己的身体处在疲劳之中,让生活变得朴实无华。老子的思想基本上是以“生命”为核心的存在体证。这种观念,从人类生理自然地欲望与本能中,领悟到生命存在的形上作用,以心灵层面的自我调适来维护和保养机体的正常运作。

老子将身体摆在形上的层次,肯定的是人身与天地合一的生命内涵。因为人在欲望的作祟下,失去了天人间原有的平衡和和谐的状态,人体也不足以抵抗各种外邪的侵袭,从而导致了病患丛生。这种天人关系的瓦解和破坏才是形体的最大病源,从而给人的身体找来无穷的祸患。要想获得健康的身体,要想防治身体的各种疾病,就要进行形下与形上的会通,回到天人合一的状态,顺应与运用天地之道。

老子的理想养生境界是将身体纳入到心灵的精神活动之中,以“无欲”来化解掉“有欲”,从而进入到一个至善的生命境界中,对应着天地的自然之道,无欲无求,使自己的身体在质朴的环境中获得良好的状态。这时超越出被祸患与疾病所困的身体,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安慰。

其他人在看啥

    《老子的“理想养生境界”》的评论 (共 0 条)

    • 左近: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的思想是不能说的,语言和文字在他面前是苍白的。
    • 海茵:老子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很发人深省。不过我更喜欢孔子的《论语》其中有一句: “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让人记忆犹新。
    • 璎珞::han 看来我得赶紧多读书!!!!佩服佩服 还有海茵姐!
    • 鲲鹏:老子主张无为,实际是通过无为而无不为
    • Guest:小国寡民,是为大同…… 天人合一,方成圣贤…… (叶寒)
    • Guest::luguo:ding:like:peifu
    • 鲁公青夫::peifu
    • Guest::manfen:peifu:cool 老子的思想好!就是不一样!
    • Guest::manfen